第一百七十一章 女神的密语(六十)-第2/3页



  或许要等很多年后这些雅利安少女才会清醒过来,但她们是不会将自己的经历公诸于世的。而她们所生的孩子则混杂在二战后大量的战争孤儿中,被德国家庭收养,当希特勒实行这个计划的时候,是对这些领养的夫妇进行精挑细选的,一般来说他们是比较富有的家庭,有好的物质基础后才能谈更高层次的问题,只是希特勒的计划没有来得及实施就在盟军的炮火中灰飞烟灭了。

  任何一个国家要是人民因为不服从而不协调的话,不论君主多有能力,他的目的都无法达到。

  因为绥靖政策,英国对德国的扩张一直持放任态度,这是张伯伦顺从民意,不愿意参战的结果。

  丘吉尔则主张参战,要让那些不愿意参战的民众接受自己的观点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演说,相比起传统的报纸,广播在当时算是个新鲜的传播途径,它的受众也相对年轻,丘吉尔的演说也得到了听众们的支持。这世上不缺想当领袖的人,缺的是与领袖配合的人民,要把人民调动起来配合自己没那么容易。能看到更远大前景的人都已经看到了美国的衰落,这种衰落并不是指的美国病入膏肓,马上就要分裂了,而是越来越多人的不听他们的话,甚至还在抵制他们。

  没有大多数人配合,光少部分人自己脑子里空想,如何实现让美国重新“伟大”的目的呢?

  马歇尔计划看着是好意,实际上巫婆给白雪公主的苹果,马歇尔到哈佛演讲的时候恰逢毕业季,这些学生毕业后就要各奔东西,以后再聚在一起可能是同学会什么的,于是校方把这些高材生给召集了起来,听国务卿讲讲目前世界的形势,和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惨啊,欧洲是真的惨,这些在和平的国内学习、读书的哈佛高材生很难理解那些长期遭受苦难人们的窘境,也很难理解他们的政府所遇到的困难,考虑到战后重建的需要,生命的损失和肉眼可见的破坏,城市中的人们缺少粮食和燃料,美国应该做任何她能做的来帮助世界经济恢复,若不如此,将不会有政治稳定和有保障的和平。美国政府也不是针对任何国家和教条,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骚动,对欧洲进行援助,它的目标应该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复苏,以便自由体制能存在。

  这样的帮助不能建立在一个松散的基础上,需要在座的有为青年投身其中,然后马歇尔的目光扫过那些热血青年,对他们说:“如果你们之中的一些人不知道毕业之后到哪里去,就跟着我去拯救欧洲文明,我们真正看到的,远比或听、或看,即使是照片也是不够的,我认为整个未来的世界需要一个正确的判断,它很大程度取决于美国人民的认识,关于什么是重要的因素?什么是人民的反应?什么是苦难?什么是需要的?什么必须做?”

  于是这些美国精英怀揣着拯救世界的使命感,开始对欧洲施行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双重入侵了。

  当时**的思想还没有在德国消声灭迹,柏林是文化战场火药味最重的地方,也是一个无秩序的地方。美国广播里充斥着大量商业广告、摇摆舞和狂躁的爵士乐,有德国人民在废墟里忍饥挨饿,也有人在音乐声中跳舞狂欢。

  道德堕落到一定程度会有人抨击,但他要是无差别得“扫射”,那么所有人都不会喜欢他。后来欧洲作家在柏林剧院里开了一场会,有人号召知识分子们该用墨水和笔继续战斗。

  当时盟军在柏林都有驻军,但因为苏联是最早进入柏林的,他们的势力也最大,这个作家会议也偏向了他们那个阵营。

  就在会议辩论进行时,一个人留着列宁式胡子的人跳上了舞台。

  他先是夸赞了这些作家,敢在**统治时期说真话,紧接着他话锋一转,说苏联和**是一丘之貉。

  这个人名叫梅尔文·拉斯基,他是一个美籍犹太人,二战期间他参加了美军,退役后开始办杂志,他在舞台上那么说等于是在踢苏联的场,这引起了美国官员的担心,要把他给撵走。

  这时候他又在舞台上高呼,说苏联的宣传机器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污蔑拯救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国自私自利的经济掠夺工具,山姆大叔无异于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批评美国文化缺乏教养,好莱坞电影无聊低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