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不过这次请吃饭,曾仕湖的大伯曾则起向大家宣布了一下他家的一条重磅消息:

  他的儿子,曾仕湖,曾仕文他们的堂哥。那个很多年都没回家过年,每次打电话都说外面很好赚钱,并且赚了很多钱,但从不给家里寄钱的曾仕宝要回家了,回家相亲。

  说起这个曾仕宝,也颇有一番小故事。因为曾则起生第一胎时,大概是因为医疗条件不好,是个男孩,但没出月就夭折了。第二胎却是个女孩,就是曾仕湖他们的大堂姐,曾则起夫妇盼望得个崽来传宗接代的焦急心情可想而知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三年后就得了得了曾仕宝,那真是宝贝得不得了,曾仕湖就清楚的记得,自己都5-6岁有记忆了,大堂哥曾仕宝脖子上都还挂有一条银子做的大银锁,曾则起夫妇对他的厚爱与期望可见一斑。

  当年农村的小孩,可远远没今天的宝贝,7-8岁帮家里放牛,煮饭,甚至挑水淋菜,农忙时帮去插秧收割稻谷,都是正常要做的家务,但是曾则起夫妇很少叫曾仕宝做这些,应该是他们觉得还这么小,帮也帮不了什么吧!

  别说做家务,就连去读书,也由着曾仕宝的性子,形成了所谓的“三不去”的习惯,那“三不去”呢?

  “太阳太大,天气太热不去,天气太冷不去,刮大风下雨不去。”

  那要都是风和日丽的天气才去上学,估计一个学期上半个学期也差不多合适了呀!

  所以逐渐长大后的曾仕宝在性格上就形成了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不为他人着想的性格。

  曾仕湖就清楚的记得,做为一个大堂哥,比众多堂弟大个两三岁四五岁,但却喜欢和这些个小堂弟抢当年那些为数不多的玩具。

  11-12岁的时候,有一次他自己喝完的饮料,撒泡尿在里面,拿给小他两到三岁的曾仕湖,说一瓶饮料自己只喝了两口,给曾仕湖喝……

  当然,随着曾仕宝年龄的逐渐长大,各种性格上的“劣迹”也逐渐展现出来了,曾则起也意识到教育方法可能有点不对劲,想纠正的时候,已经“心有余力不足了。”

  还好,虽然曾仕宝人性格比较滑,但好在人也长得一表人才,牛高马大,油嘴滑舌,能言善辩。在15-16岁的时候就出去广东某海边开发区打渔去了。其时曾仕湖等人还在上初中呢。

  按理说,当年去打渔可是个技术工种,工资很高,而曾仕宝在这方面又学习能力极强,去那里打渔一两年时间,就把如何驶船,如何看海流,如何看风向,如何看鱼群,如何撒网,如何收网等等一系列的鱼民技巧学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工资也从原来的固定工资变成了和雇请他的东家分成。

  这可不得了,因为打渔的渔民们,哪怕只一条两个人的小船,运气好的时候一天收获个1000-2000元是正常的,那曾仕宝分到手的都可以有300-600元一天,而且吃住都是东家的,所以曾仕宝每次打电话回来都说很好赚钱倒真不是吹牛,据跟他一起去过那里的表弟说,那时侯他们每个月都可以拿3000-4000,好的时候甚至5000-6000。

  不过工资再高对家里来说也没用,用曾则起的话说是家里从来都见不到他的一分钱,不但钱见不到,连人都极少回家,偶尔回家也不是过节过年时候,来去匆匆。

  至于钱怎么花掉的,当年的某国为了消灭抗日军民有所谓的“三光政策”,估计他为了消灭自己的钱财,多了一光,四光政策吧:“吃光、用光、赌光、嫖光。”

  但曾仕宝可能并不是这样认为的,他觉得他没省下钱,还是钱赚得太少了,你看香港电影里面那些什么大老板,那个不是身光劲靓,美女如云,花钱如流水;又有那个因为花钱如流水变穷的,没剩下钱的原因并非钱花多了,而是赚钱少了。

  至于那些电影里的大老板怎么赚钱的,他也搞不清楚。但他却知道自己该怎么才能赚到更多钱。

  现在自己帮别人打工,每次得钱都是跟老板三七分,但还是明显被剥削了嘛,比方老板得2000块钱一天,自己才能分到600,如果自己也像老板那样买条小船,自己单干打渔,请个工仔一个月开个500-600块,那赚得肯定比帮老板打工要多一倍,搞不好一个月上万都会有,而买条二手的,打渔的用柴油机做动力的小船才3000来块,加买点网也就5000来块,虽然说自己是一分拿不出,但5000来块钱嘛!叫家里帮忙去信用社贷点款,又不是什么天文数字,肯定能贷得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