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一番梳理,两枚铜印-第2/2页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唐代末年,天下又乱,四分五裂。公元937年,儿皇帝石敬塘和契丹兵一起攻打洛阳,此时掌握传国玉玺的后唐末帝李从珂抱着传国玉玺投火自焚。如果传国玉玺真被补过黄金角,玉不惧火,但黄金估计是被烧化了。

  这个时间点,就是传国玉玺销声匿迹的时间点,距今已经一千多年了。

  此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屡有传国玉玺面世的传闻,各代皇帝也不会不费力去找,但终无一次被确认。

  从这一点也可以分析点儿东西出来。传国玉玺只要面世,总能被确认,伪作也能被轻易辨识,这不可能是因为工艺不行,因为后世的能工巧匠太多了。

  最大的可能,还在于玉质。传国玉玺的玉质,应该就是独一无二的,而不是后世能找到的玉种。

  余耀知道的,当然不会比杨四海和吴臣多。他梳理的这一些,也未必准确,只是他综合各种正史野史的大致脉络。

  不过,吴臣并未多说,而是拿起了那个瓷质的书卷,拧开了“瓷螺丝”,从里面掏出来的,是一个竹筒,竹筒外,也裹着一层麂皮,这样便能和瓷筒严丝合缝,不会感到晃动。

  吴臣从竹筒里,拿出了两枚青铜印。每个铜印外面都套着透明的密封袋。

  “原本这两枚铜印,包着特制的油纸,油纸外是川白蜡封着的,像是浇铸在竹筒里。密封袋,是我们后来保护用的。”吴臣介绍道。

  余耀点点头,古琴紫檀镇纸暗藏小玉块,也是用川白蜡封的。

  细看,两枚铜印的年份,都应该是秦代的,只是形制不一,一枚是瓦形钮,一枚是龟形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