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症结



  对绝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开学典礼从来都是乏味的。

  可对年念来说,却不仅仅是乏味这么简单。

  十四年前,他在月球出生的时候,月球基地还在建设的初级阶段,基地前期的功能设施也比较单一,主要的,就是保障基建人员生活的设施,那时候,就连如何在低重力环境下养育新生儿都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定论,所以,像学校,尤其是‘小初高’阶段的教育设施的建设计划,压根儿还没有人去做。

  到了九年前,即便月球基地的规模已经达到了小城镇级别、常驻人口抵近十万,可‘小初高’的教育设施的建设计划依旧还在PPT上。

  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不值得搞,因为月球基地并没有多少人需要进‘小初高’——别看常驻人口很多,但其实这当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军人、工程师、科研人员,他们都是带着事关人类文明存亡的使命来到月球的,月球基地内,并没有真正的‘生活型’民众。所以,一些民生设施就没有搞的必要了,比如‘小初高’这样的教育设施。

  二是ESA也分不出多余的精力来搞这些教育设施,因为那时候参宿四舰队,也就是参宿四文明的【30095舰队】正在逼近地球,八年前,它们还停泊在了近地轨道上,虽然人类通过与它交流避免了冲突,但人类文明作为极弱的弱势方,为了尽可能地不招惹到麻烦,人类联合政府在与ESA商讨后,最终还是决定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航天发射任务,被砍的任务中,就包括‘把太空军学院的学生送到太空、送到月球上去适应、去实习’,所以,月球基地内教育这一块的占比,基本就是零了。

  不过,虽然月球基地没有教育方面的资源,但年念的上学问题还是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办法很简单。

  十四年前,地球遭受了石虫的‘核’轰炸,放射性钴污染笼罩了全球,人类被迫转入了地下,这期间,全球在教育方面并没有荒废,具体的做法就是网络授课。(第173章)

  像左心扬、叶慕研还有苏辰等人,自从十四年前到了月球之后,就是通过网课完成学业的,只不过是在月球听地球的老师讲课、有几秒钟的通讯时滞而已,同样的,年念到了学龄后,上的也是网课。

  只是,左心扬、叶慕研、苏辰他们都是在地球待过的,都有过‘背着书包上学堂’、‘聚在操场上参加开学典礼’的经历,而年念则没有,除了课程学业,他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开学典礼,也都是通过地月网络远程参与的,他只能在月球远远看着学校同学热火朝天地聚在一个宽广的地下场馆内、听着各路人马的乏味的开学致辞,虽然有VR能够让他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那毕竟是虚拟的,摘下VR头盔,他周遭的现实就是冷清。

  而去年,年念读七年级,也就是初中一年级时,他总算是有机会切身体会到了人多的热闹——去年,参宿四舰队离开了太阳系,ESA重启了多项航天发射任务,其中就有‘送条件合适的孩子去月球上体验课’这一项。

  去年,一共有近百个孩子、分前后两批来到了月球,每一批在月球都待了有四个月之久,他们的年龄从十四岁到十八岁不等,其中绝大部分是各国太空军学院附中的定向培养的孩子。

  他们中的一部分,就是年念的七年级同学了。

  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如此多的、活生生的同龄人,还跟他们一起参加开学典礼、一起上课、一起做作业,年念是兴奋的,因为在这之前,他只能通过VR远程跟地球上的同学进行交流。

  可是七年级的日子过了没几天,年念就没有这种亢奋的感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心烦意乱,比如同龄人的体格为什么比自己小一号、甚至是小好几号,比如会经常萌生出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后来,他的第一批同学返回了地球,他困惑为什么这些人不能在月球多待,他跟父母提出想跟他们一起返回地球的想法,得到的却是否定的答复。

  父母也耐心给出了通俗易懂的理由,简而言之,就是从小在月球长大的他,身体已经很难适应6倍月球重力加速度的地球环境了。年念对此也表示理解,可是越理解,他就越向往去地球看看,或者退而求其次,只是憧憬着看看地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