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插曲)-往事1



  这是一段如梦似幻的往事。

  地球上经历过这段往事的生命,如今早已化为了尘土飞烟。

  如果现在还想亲眼看到这段往事的所有细节,那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跳到这段往事的光锥之外,然后等待。

  不过,这不现实。至少就目前来说,人类的科学技术还无法实现这种超光速的跳跃。

  【打个比方说吧,小甲在12:10出生在太阳表面,他不可能亲眼看到12:02的时候太阳表面发生了什么,因为他追不上太阳在12:02发出的光线。】

  但居山考古队的考古发现,加上古远天总结的天文观测与理论研究的成果,让逆推这段往事变成了可能。

  一切,都要从一团‘分子云’说起。

  约八千万年前,那时地球正处在白垩纪中后期,如果给这时候地球上的恐龙霸主们戴上红外波段望远镜,那么,它们在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也许就会注意到一团稠密的星际分子云正在一天天变亮。如果再赋予它们一些想象力,那么,它们肯定会联想到一样东西——

  蛋。

  这团以氢为主要成分的星际分子云,就是能够孕育出恒星的‘蛋’!

  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这团分子云中心处的密度慢慢变大,直到出现了‘大凝块’。

  大凝块在吸积周围物质的时候,引力势能被转化为了热能,所以,随着大凝块越来越大,温度也越来越高,在红外波段也就越来越亮。

  在大凝块的周围,一些尘埃云碎片继续收缩,逐渐变成了‘小凝块’,并在角动量守恒的自然定律下,开始围绕‘大凝块’运行。

  随着时间推移,大凝块的温度越来越高,而它核心处的温度与压力很快就超过了某个阈值。

  于是,质子与质子之间的库伦斥力被克服——4个质子在几步略微复杂的核反应中,最终变成了1个氦原子核+3个光子+2个正电子+2个中微子。

  ‘大凝块’的氢核聚变被“点燃”了!

  它从一团依靠引力势能来发出红外光的致密星际物质云,变成了一颗通过核聚变来辐射能量的恒星!

  ——它,就是八千万年后地球人类口中的“猎户座参宿四”!

  参宿四的‘孵化’过程,持续了5万年左右。对当时身处地球的恐龙来说,5万年的孵化时间太漫长,这么长的时间,都已经足够让生蛋的母恐龙变成骨架化石了。

  但是在恒星演化的位面上,一颗恒星只用了区区五万年的时间就“破壳而出”,说它是早产都不为过。

  不过,这也没有办法,这团“分子云”的质量注定了参宿四的演化之路将非常迅速。

  在这之后,初生的参宿四内部的核聚变产生的辐射压逐渐增强,万有引力造成的持续性坍缩开始逐渐停止。

  当核聚变占据上风的时候,辐射压击败了万有引力,参宿四的内核开始了第一次膨胀。

  但是没过多久,膨胀就导致了恒星的温度与核心内压大幅度下降,核聚变速率不可避免地走向疲软,这时,万有引力趁虚而入,重新掌控局面、引导恒星核心收缩。

  而核心坍缩,则又导致了恒星核心再次产生了足够高的压力与温度,结果,核聚变的速率得到恢复,万有引力再次回到劣势,恒星内核再次膨胀,然后万有引力再次趁虚而入……

  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

  在恒星内核膨胀、收缩、膨胀、收缩的循环往复中,笼罩在年轻参宿四周围的那些分子云、尘埃云碎片也没闲着,它们渐渐被‘小凝块’聚合,最终成了围绕恒星运行的行星系统。

  而没了这些‘雾蒙蒙’的尘埃云障碍,年轻的参宿四发出的可见光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奔向宇宙各个角落。

  这个时期,地球上的恐龙霸主们用肉眼就能直接看到它的光芒,只是,它的亮度非常不稳定,时明时暗,如果恐龙富有想象力,那么,它们可能会认为有些鞘翅目的小昆虫就是从这颗忽明忽暗的星星上得到了灵感,于是才演化出了发光器官。

  年轻参宿四的‘忽明忽暗’持续了仅仅数万年,当它的氢核聚变的辐射压与引力之间的自律平衡彻底稳定(达到流体静力平衡)之后,它终于进入了它“星生”的新阶段——主序阶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