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火星人(3)



  2021年,2月18日。

  这两天很忙,很累,轮到我休息的时候,我倒头就能睡着。

  今天总算能轻松点了。

  现在江修跟沈星宇都睡觉去了,当有两个人休息的时候,剩下的一个人其实也没什么具体的工作要做,就是值班,注意天气变化还有舱室里的各种数据什么的。

  今天天气不错,舱室里的设备运行都很正常,于是我就想揩工作时间的油、摸个鱼。

  就当是减压了。

  在这里压力挺大的,担心系统出故障、害怕恶劣的火星环境会吞噬掉我们,身处火星地表,却让人有深海恐惧的那种感觉。

  所以减压是必要的任务。

  江修喜欢运动,我们每天的体锻任务是1个小时,但他能做2小时以上,而这期间他会无数次的秀他的肱二头肌。所以,他是我们三人当中身体素质最好的,也是最能带动气氛的人。

  沈星宇则是喜欢看星星,然后打打游戏,看看小说。

  他带了几十部小说,当然都是电子档的,纸质的太浪费飞船载荷了。据我所知,他已经看了三轮了,目前第四轮已经看到一半了。

  当然他也是有新小说可以看的,ESA给他专门开了绿灯,会定期将他追的小说的更新发过来,每次收到更新,他就会嗷嗷地叫起来喊万岁,那本小说叫什么来着……什么醒来着,我记不太清了。

  他应该是星际追更第一人了,而我嘛,就是想想你,写写日记了。

  这几天我们做了许多事,大多都是基建工作。

  按照计划,我们首先要挖出一个长条形的坑,坑的横截面是一个倒置的直角梯形,直角处就是我们摆放舱室的位置。

  这样做是为了给舱室一个倚靠点。

  我们在荧惑1号周围稍微勘探了一下,然后将地质数据传回地球,在地面地质专家的帮助下,我们在荧惑1号旁边找到了一块适合开坑的地方。之后又在火星气候专家的建议下,我们确定了坑的垂直面的面向,以此来最大程度地规避风沙。

  坑挖好之后,为了防止垂直面倒塌,我们沿着坑的垂直面用高强度纤维材料与钢钎做了一道‘篱笆’,高强度材料来自于着陆舱的减速降落伞。

  乍一看去,跟阵地防御工事似的。当荧惑1号还有其他舱室被移动到位后,我们又将回收的防震气囊铺在了其顶部,以防飞沙走石砸坏舱壁。

  如此一来,咱的这个小基地就完工了。

  坑中的小基地一共有五个主舱室,荧惑1号着陆舱、两节圆柱形的是设备舱、一个补给品舱、一个备用品舱。

  这五个舱室连成一线靠在梯形坑的直角角落里,像一条白色的巨蟒,我们就住在这条巨蟒的腹中。

  站在坑外将基地尽收眼底的时候,我突然很羡慕山顶洞人有洞可以遮风挡雨,如果我们这里周围有山壁岩洞就好了,那样的话我们可以把舱室什么的全搬过去,住在洞里肯定比露天让人安心。

  有这个想法的不仅仅是我,我们干活的时候沈星宇也老是抱怨咋就没个天然的坑洞啥的。

  可惜方圆一公里内都是开阔地,连个像样的小土坡都没有,更别提洞穴了。

  不过我们也不埋怨老天,因为速登火星计划从启动到现在,已经顺利到无法用言语形容了,再奢求什么,那就有点太贪心了。

  2月20日。

  科研项目已经陆续开始了。

  不过我们进行的项目也不多。一是因为条件有限,二是因为机器人火星车完全可以代劳大部分项目,不太需要人工去插手。

  真正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去完成的项目只有两个,其中一个是种植。

  离开地球,水、氧、食物必不可少。水和氧都能通过化学或是物理回收的方法得到,但是食物一直以来都只能是从地球上带现成的,所以外太空种植技术一直是宇航的重要课题之一。

  另一个项目是试用萝藦生命舱,并且提出改进意见。

  跟挖掘机一起落到火星上的那两个圆柱形的设备舱室,就是萝藦生命舱了,种植实验就是在这两个舱室中进行。

  关于种菜,因为我们三人当中没有一个是植物学专家,所以我们进行的种植实验,都是按照ESA传来的步骤进行的,然后再把数据反馈回去让地面上的植物学家去研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