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立方体天球仪



  在《淮南子》中,有一句关于周武王讨伐商纣的记载——

  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彗星出,授殷人其柄。

  这句话中,对天象的描述有两个。

  一个是岁星在东方,这里所说的岁星,就是如今大众熟知的木星。

  另一个描述很直观,彗星出,就是天空中出现了彗星的意思。

  居山曾整理过‘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资料,其中就有不少学者引用到了这句记载,并在天文专家的帮助下反推出了武王伐纣的一个可能的年份。

  其中的道理,因为居山毕竟不是天文出身,所以他只能了解到一个大概,所以他猜测通过这五面写实风格的星墙,也可以逆推出墓葬的具体年代。

  所以,他想到了离H市较近的紫金山天文台。

  只是,苏乐的回答却让他的心凉了半截。

  苏乐给的解释也很容易理解,不管是【东面迎岁、彗星出】,还是伶州鸠回答周景王时所说的【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这些流传下来古代天象记录,描述的都是日月、行星与彗星在恒星背景下的相对位置。

  所谓恒星背景,就是像鹑火、天驷、析木之津还有二十八宿这样的以恒星为基础勾勒出来的星座区域,就像当今世界为大众所熟悉的88星座。

  以大熊座的北斗七星为例,昨天看到的北斗跟今天看到的北斗,形状是一样的,星座内恒星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如果此时有一颗动星掠过北斗,那么就可以把北斗七星看成是一块用于确定这颗动星位置的静态背景。

  夏商周时期的古人,就已经发现了太阳、月亮在恒星背景中穿行的周期规律,并且确定了太阳在天空中穿行的轨迹,即黄道,并且还在星空中划出了二十八个区域,即二十八星宿,并以此为基础来详细描述记录不同季节日月五星所处的位置。

  行星与日月在星座间穿行,这其实都是行星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引起的视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随着近代万有引力的发现,加上观测水平的提高、对摄动的研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精确逆推或是预言未来的天象,就变得不再困难。

  (恒星也在运动,恒星间的相对位置也会改变。但是,恒星距离地球遥远,运动带来的位置变化在短时间内肉眼无法察觉。)

  听完苏乐的解释,居山也就明白了,星象逆推,推的主要还是日月行星的位置。

  他之前了解的仅仅是日月星辰的运行皆有规律可循,以为加上其他的一些限定条件,通过逆推,就能确定某种天象在何年何月何日出现过。就像两点能确定一条直线、三点能确定一个平面一样简单。结果他把最重要的一点忽略了。

  古墓的星墙上是否有太阳、月亮或是行星的标注,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星墙上有日月,那肯定得是大拇指指甲盖大小的宝石吧?应该会很醒目。”苏乐如此猜测,居山却是摇摇头,表示并没有那么大的。

  为了搞清楚星墙上是否有日月五星的标注,苏乐叶扬决定去亲眼看一看。

  次日,二人就跟随着居山团队去了H市。

  到达H市的考古研究所时,已是下午,二人为了尽快摸到星墙,几乎是没有什么停顿就驱车赶往了郊区的古墓。

  待亲眼目睹到星墙实体后,二人虽有心理准备,但还是瞠目了。

  处在地下的正方体主墓室,边长在4米左右,一口小棺椁摆在正中,又占去了不少的空间,加上只靠应急灯照明,光线不是很充足,人进入其中,难免有一种被困小密室的压抑感。

  不过苏乐跟叶扬全然没有这样的感受,他们二人的注意力,早就被星墙吸引了。

  “这是巧合,还是刻意的?”叶扬打着手电,对着墙面晃了晃。

  “巧合吧。”苏乐说,不过他的语气一点也不确定。

  此时被晾在一边的居山还有一个年轻的随行人员,却是就有些按捺不住了。

  “什么巧合不巧合?别打哑谜啦二位!”小年轻说。

  “哦,不好意思!”苏乐连忙道歉。

  “是这样!”叶扬又晃了晃手电,示意小年轻看星墙,“看到了吧,星墙在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