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靠天收



  靠天收,是农民常说的一句话。虽然现在科技进步了,利用科学的手段,是可以规避一些自然风险的。

  可这样的成本未免太高,而且有些自然灾害,真的是人力很难去阻止的,比如说洪水。像莲花村这一块,地势较低。旁边又有漳河这样的长江支流,一旦决堤,那所有的农田都将被淹没。

  对于农民来说,这样的担忧无处不在,赵三福自然也不例外。

  与其在过着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不如回归家庭,安享晚年好了。而且这些年他多少也积累了点财富和人脉,就算不搞种植了,也能在县城做个小买卖来糊口。

  赵三福虽然没有多说,但他的难处方晨和张王强也能理解。在他们小的时候,家里也都是种田的。特别是方晨家,一直都在务农。对于农民的艰辛,是深有体会的。

  天晴的时候盼着下雨,下雨的时候又盼着太阳。种西瓜的时候盼着西瓜的行情好,种水稻的时候又盼着稻子的价格能高点。

  要是遇到了旱涝灾害,整个人就感觉像是大病了一场,浑身都提不起劲来。方晨这不是在开玩笑,他记得是98年发大水的时候,家里承包的鱼塘淹了,田里的稻子也淹了。他爸和他爷爷唉声叹气了好久,甚至有一回,他还偷偷看到爷爷独自一个人哭泣。

  一家人全靠着这些收成,结果全都打水漂了,铁打的汉子也得难受的苦哭啊。

  就像方晨前几年看到过一个新闻,有个农民工过年回家,结果却把一年辛苦挣得几万块钱给丢了。在车站嚎啕大哭还想着轻生,就有人说不就是丢了几万块钱嘛,看开点就好了,生命才是最宝贵的。

  是啊,生命是最宝贵的。可对于有些人来说,总有一些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在你眼里几万块钱只是几叠红红的钞票,在别人眼里或许就是孩子来年的学费,妻子身上的大衣还有自家房子里的几块砖。

  置身事外的去说大道理当然容易,反正受伤害的又不是自己。所以要不是亲身经历,怎么能想象到一生任劳任怨的爷爷也有柔软的一面呢。正是这种巨大的反差,才让年幼的自己牢牢地记住了这件事。

  要不然当时只有六岁的方晨,也不可能今天还对这件事记得一清二楚。

  所以就凭赵三福这简短的几句话,方晨就断定他是真的下定了决心要转让自己的田地,不愿再当承包户去提心吊胆了。

  “赵老板,别在门口带着了,咱们进去说。”张王强招呼道。

  然后在张王强的带领下,方晨和赵老板就来到了事先准备好的包间里。

  包间里的餐桌上摆着各式各样的水果,都已经洗干净切好了,全都非常漂亮的摆在盘子里。至于茶水,更是不缺。方晨他们刚坐下,便有员工进来端茶倒水。

  由此可见,张王强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好。

  赵老板也是有点受宠若惊,虽然仁渡村的人也要尊称他一声老板。可他知道自己就是个种田的,平日里也是要下地干活的,根本不算是个老板。像这样的待遇,他以前根本没享受过。

  不过如此一来,赵老板对方晨的感觉好了很多。因为就从这些细节中,他就能看出方晨对他的尊重。

  喝了几口茶,赵老板开门见山的说道:“方老板,我都是你爸爸辈的人啦,也就不糊弄你了。我实话告诉你吧,我之所以想将手里的田地转出去。一是因为我身体不好,二来就是我小孩的日子过得还可以,不需要我在操心了。所以呢,我就想着好好歇一歇,把身体养好。可我的合同还剩四个月呢,我要是不转让出去,这不就亏了嘛。”

  赵老板倒是实诚,将自己的真实想法都说了出来。不过他这么做,倒是博得了方晨的好感。他不喜欢搞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就喜欢这样干净利落直奔主题的。

  “赵老板,既然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你就尽管说说你的心里价位吧。多了少了,咱们再接着谈嘛。”方晨说道。

  “方老板,是这样的,我租田的价格是一亩一年200块钱,三百亩一年就是60000块钱。我还剩四个月的租期,就折算成20000块钱。另外呢,我想再收一万块钱的转让费。毕竟我在那里弄了引水渠还盖了一间小屋,都可以一并转给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