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9章 成本上不划算-第2/3页



  对于那些留言,潘奕伦他们一一做了回复。

  这也就是节目初期,他们有新鲜感,留言量也不是那么多。

  真要是红了,成千上万条的留言,谁能回复得过来。

  就在他们几个积极性高涨维护网络内容的时候,胡铭晨则是也有他自己的事情要处理。

  东风微电子这家企业向鹏博电子集团发出了合作邀约,希望鹏博电子集团可以对东风微电子进行注资。

  陈雪胜那边拿不定主意,于是就向胡铭晨反馈,由胡铭晨来做最后的定夺。

  为了这个事,胡铭晨得去一趟明珠。

  东方微电子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家以半导体设备研发和整合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它的前身是一家大学研究所,不过现在已经做了现代企业治理的改造,成为一家股份制企业。

  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发展,目前,东方微电子已经可以整合国内资源,开发出了九十纳米的光刻机。

  当然,这与国际先进企业比起来,落后得不是一点半点。

  为此,东方微电子就希望将国内电子业巨头鹏博电子集团拉进来,因为他们资金雄厚,可以帮助东方微电子做更先进的研究。

  目前,鹏博电子集团在软件,系统以及电子硬件上做了打量的投入,甚至新一代通讯标准上,也与全然公司形成战略联盟,渐渐的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顾及也是看到了鹏博电子集团的“野心”和布局,东方微电子才会主动发出邀约,加深合作。

  实际上,作为芯片的消费大户,鹏博电子集团也投资了国内的一家芯片企业,只不过这家企业还没有发展起来。

  在这些高科技领域里面,要想实现追赶和跨代,研发投入,人才招揽以及时间是缺一不可的。

  自然科学领域有它固有的规律存在,那种一蹴而就,短期内屈得显著成效,几乎不可能。

  更何况,别人还会用各种各样的专利进行阻拦。

  胡铭晨飞往明珠,陈雪胜和鲍勃等人亲自来机场迎接他。

  “你们应该初步接触过,对方的要求是什么?”上了车,胡铭晨就问。

  “对方希望我们出资两百五十亿,可以拿到公司百分之十五的股权,同时,还希望我们可以做人才的交流以及技术的共享。实际上,在专业领域,他们比我们要厉害,起码半导体设备方面,我们远不如他们的沉甸。”陈雪胜道。

  “胡先生,我个人感觉我们没有必要做这样的投资。”鲍勃看起来意见与陈雪胜有所不同。

  或许这才是真正需要胡铭晨出面做拍板定夺的原因。

  “为何?”胡铭晨问道。

  “因为划不来,东方微电子这家公司,在全球来说,顶多算是二流企业,他们虽然已经成立和研发了十几二十年,但是,进展着实不算好。从成本角度说,我们也没必要做这样的事,目前,只要肯给钱,完全从欧洲购买到最新的二十八纳米光刻机,一台设备一亿美金,两百五十亿,我们可以买到几十台那样的设备。此外,这还只是目前的情况,要是以后还需要追加投资,我们付出的远不止于此。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科技系统整合项目,远不是一家公司可以搞定的,在西方,也是集合了多个国家的多家企业才整合出来。”鲍勃说出了他的理由。

  如果从纯商业角度说,鲍勃的这个说法并没有错。

  能买到的东西,偏偏自己砸钱去研发,成本高不说,时间还长,弄不好就会失败,完全得不偿失。

  不是有句话嘛,叫做只要能花钱解决的事都不是事儿。

  现在落后那么多,出钱出力去研发,极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吃力不讨好。

  “鲍勃,不是这么说的,我们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怎么可能不投钱做研发呢?”陈雪胜反驳。

  “陈总裁,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可更是一家商业公司。何为商业公司?那就是一切以追求低成本高效益为前题,在此基础上,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可是这个投资,明显不符合这个逻辑。更何况,我们公司每年投入的研发已经够多,去年就超过一百亿刀,我们完全可以集中在我们的产品生态领域。东方微电子是研发设备的,技术落后,资金不足,我们与他们合作,我们就会被当成奶牛,源源不断的给他们提供营养罢了。并且还无端端的提告我们的成本,得不偿失。”鲍勃很固执的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