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茶楼听书



    往回走路过使团驻地院落的时候,丁低声问到:“要不要进去看看?”

    “回头再说。”

    “那我们现在去哪里?”

    “依你看呢?”汤不答反问。

    “首先我们要确定王离是否进了敖堡,其次是王离是否去了使团驻地,然后才是王离是否跟随使团一起消失了。”丁回答道。

    “是的。我刚才问了那个家伙,看来这几日并没有大队人马来过使团这里。”汤说。

    “所以,即使王离来到了使团驻地,也只能是只身前来。他的卫队肯定是分散进城并且藏在各个角落里。”丁接着话题说到。

    “分析得不错。现在情况未明,我们直接去拜会堡主似乎不妥,万一正是堡主打算出卖使团才导致使团消失的也说不定。我们可以先在民间打探消息,只要能找到王离卫队的人,便可以顺藤摸瓜进而确定很多事情。”

    说话的功夫,二人已经来到卜和辛坐下休息的地方,双方装作互不认识的样子,分成两批离开了巷子。

    ***

    这是三纵路上的一个两层楼茶肆,原本还可以提供一些来自大梁和洛阳等地的上等茶叶,如今却只能提供一些喝下去满口苦涩的茶水了,不过这并没有消磨人们来此的热情,围城之下的敖堡居民无事可做只能来此打发时光,所以茶楼的生意反而更好了。

    即使汤塞给了茶博士一枚刀币,四人还是只能得到一张临街并且需要和人搭台的圆桌。四人和旁人打了个招呼坐了下来,茶博士上了一壶茶水,放下两盘点心,又忙着招呼其他人去了。

    丁给四个陶碗倒上了茶水,辛迫不及待的一饮而尽,马上又叫苦不迭,惹得邻座的都笑了。邻座众人笑了一番,转头去听台上的说书人说书去了。

    台上的那个说书的是个中年人,中等个头,圆乎乎的脸,说起书来抑扬顿挫,不时引来台下的一片喝彩声。他讲的都是魏国以及更早时候的晋国的威风历史。

    “别看公子重耳不得不流亡,那也是一个风风光光的流亡,所到之处,各诸侯国都是给予了最高礼遇的。”

    “翟国送了两个姑娘给重耳,重耳娶了一个,另外一个给了赵衰。”

    “卫国的村民给重耳一个土块,赵衰解释说这是村民要把土地献给您。”

    “齐桓公嫁了一个宗女给重耳。”

    “曹国献了一块璧玉给重耳。”

    “宋襄公用最高国礼款待重耳。”

    “楚成王按诸侯的礼节对待重耳。”

    “秦穆公把包括女儿在内的五个族女都嫁给了重耳。”

    听到这里,有人忍不住说到:“重耳真是人生赢家啊,流亡在外还有这么好的礼遇,羡慕死人了。”

    他旁边一人幽幽的说到:“如果你像重耳这样,家里也有一个一等强国的王位等你回去继承的话。”

    一阵哄堂大笑之后,说书人继续讲到:“魏国的先祖魏犨,赵国的先祖赵衰,都是因为跟随重耳流亡多年,回国后才发迹的。”

    汤想起了卜提出过的一个问题,“秦赵两国都是飞廉的后代,那么赵衰跟随重耳流亡秦国的时候,秦穆公是否有单独召见过赵衰,叙一叙嬴姓部落两个分支各自的旧事呢?”

    “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手下人才济济,元帅先轸、大夫栾枝都是大名鼎鼎战功彪炳,晋文公本人那更是春秋五霸中无可争议的第一人啊!至于那个秦穆公,老实说,离中原霸主的标准还差了一大截,只是偏安一隅的西戎霸主而已。”

    台下发出一阵哄笑声。

    “魏人已经沦落到依靠悯怀历史来自我麻醉了吗?”这句话毕竟是不便于公然说出来的,汤叹着气,喝了一口茶汤。

    “我们再来说吴起,数次大败秦军,最后完全占领秦国的河西地区,设立了西河郡,秦人小孩夜里听到吴起的名字都不敢啼哭。”

    台下又是一阵叫好声。

    “说到信陵君,那就更不得了了,两次打得秦差点亡国。”

    “这也太夸大其词了。”汤心想。

    “哎呀,信陵君的故事我今天已经讲过五遍了,而且在座的诸位都倒背如流了,我就不讲了吧,我们讲点其他的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