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2/3页





    李来亨的麾下,几乎不发给月俸,而只发给数目很少的生活津贴,战利也不得私有,而是统一上缴军队后,再由典粮饷、典器械等处统一分配。

    士兵征战所得的大头,不是金银,而是所谓的口粮。闯军内部,现在已经较少使用金银或其他货币进行赏赐,而几乎都是采取直接发给粮食米麦的形式。

    例如数月前在洛阳时,苗里琛坚守风坡岭寨有功,获得的赏赐就一大袋麦谷。

    这种做法对闯营士兵就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们来说劫掠金银细软、私藏战利的用处很小——因为闯军大多时候是在乡间和山区活动,即便攻占城市,待的时间又短,军纪又严格,私藏金银的好处很少,一旦被发现后的处罚却很严重。

    对闯军士兵来说,严格遵守上缴战利、公买公卖的纪律,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感的约束,而更多是士兵个人经过利益衡量之后做出的合理抉择。

    那名小兵拍拍衣服,笑着说:“掌柜老爷,快给我们重新上茶吧。那话怎么说来着?哦对,是负荆请罪,让那小兄弟给我们负荆请罪啊!”

    “什么负荆请罪!你跟方先生学了两句话,就成天胡乱用!”苗里琛打了那名士兵一拳,忍不住笑骂道,“方先生和张掌柜几个人,一有时间就教你们识字,可不是让你这样掉袋用的。”

    苗里琛所说的方先生和张掌柜,就是方以仁和张玉衡这两个李来亨手下文化水平比较高的人。早在初入河南的时候,李来亨就有意识地让方以仁在部队里展开扫盲识字的活动。

    不过这说得简单,做得却很难。不仅仅是识字本身的难度和士兵们对念的抗拒性,更困难的是要让士兵花费相当时间认字,就意味着减少了他们的劳动、训练和战斗时间。

    即便闯军攻破了洛阳,整体的物质条件还是比较简陋。连李来亨本人都维持着极低的生活待遇,一般士兵很多时候更是半耕半战。在战斗和训练的间隙里,还要同山民、流民一起耕种谷地中的田土。

    这样重的负担下,还要让他们分出一些时间来识字,当然是十分困难的任务。

    只是李来亨本人对扫盲识字极为重视,重视程度高到了这件事情的负责人方以仁都无法理解的地步。多亏了他的极力坚持,识字运动才在极为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以一种效率虽然很低、但始终坚持不懈的状态维持了下去。

    经受过简单教育,认识一点点文字的士兵,可以更容易接受闯军内部进行的种种政策宣讲。李来亨也花了很大功夫,让张玉衡和他手下那批账房行商们,按照他写出的政策宣讲,给大家解释“公买公卖”对于士兵自己的好处。

    从优良的军纪可以减低城市居民的抗拒性,到集中性的采购政策可以使得士兵个人用更低廉的价格、更稳定的渠道获得各种生活用——多方面的政策宣讲,让闯军整体脱离了肃杀暴烈的气氛,形成一种更加正常的集体气质。

    “苗哥,你还别说,今天又到了考核的时间,你自己把该默写的那些字背好了吗?”士兵嬉笑几句,亮出衣裳的里布说,“瞧我这个写的咋样!”

    “好小子,你这是在做小抄?活腻歪了!”

    他嘿嘿笑了一声说:“苗哥你胡说什么呢,我这不是怕自己忘了吗,就把要认的字写在衣服里布上,也好随时可以记一记。我这还算好的呢,听说隔壁的郭老大,直接要求手下士兵都把需要默写考核的文字写在背后,然后行军的时候每人都要盯着前头人屁股认字!”

    每隔一段时间,小虎队都会对识字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而且这个考核的结果,不仅关系到士兵个人的口粮和生活津贴,还关系到带兵官和部队集体的奖惩情况。大家自然对此无不关注,像郭君镇这种心眼多的人,为此还专门想出一套应付李来亨抽查的办法来。

    掌柜听完两人说话的内容,咋舌道:“贵军连普通的士卒都要识字,还这样明事理,无怪乎坊间通传李公子是太原公子复生矣!”

    苗里琛虽然现在认识了一些字,但对历史典故所知甚少,他不甚明白掌柜所说的太原公子是怎么一回事,还想问问的时候,却听到茶肆外传来一阵又一阵的号角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