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一堆牛人



    
    >

    一行人留在原地,观赏骊山的景观。

    从半山腰往下看去,可以俯瞰山下的景观,非常养眼。

    王允、杨彪、马日、蔡邕等老一辈的人聚在一起,畅谈骊山的瑰丽风光。这些老家伙都是才高八斗的人,面对此情此景,诗兴大发,当场赋诗高歌。

    杨彪、王允、蔡邕等老一辈的人组成了一个圈子,年轻一辈的人又组成了一个圈子。

    王磊的身份,却颇为尴尬。

    论年龄,他才二十岁,和在场许多年轻人的年龄相差不多,是杨彪、王允、蔡邕等人的晚辈,以他的年龄,难以融入到杨彪等人的圈子去;论身份,王磊是冀州牧,官职显赫,年纪轻轻就牧守一方,和年轻一辈的人格格不入,应该到王允、杨彪等人的圈子中去。

    正是这样,王磊反而左右为难,不知道该去哪一边,干脆一个人打量周围的环境。

    骊山,因西周时骊戎国在此,因此称为骊山。骊山景色宜人,非常秀丽,很多地方都值得观看。王磊打量这些景观,也不免沉醉其中。

    “王大人!”

    悦耳软糯的声音传来,王磊循声看去。

    说话的人,赫然是蔡邕的女儿蔡琰。她身穿一袭白裙,乌黑顺直的长发束在背后,清秀的脸上有着淡淡的笑容,分外的秀美。没有妩媚,却不失知性,给人一种舒服干净的感觉。

    “蔡娘子!”

    王磊躬身行礼,微笑着道。

    蔡琰缓步走了过来,微笑道:“昨天夜里,多谢王大人解围。没能亲自向王大人道谢,反而给王大人增添了不少的麻烦,请大人见谅。”

    王磊摇头道:“小事一桩,不值一提。”

    目光一撇,王磊看到好几个年轻一辈的人目光看过来,都打量着蔡琰。见此,王磊说道:“蔡娘子,他们等你回去聊天,你忙吧。”

    蔡琰笑了笑,指着年轻一辈的人,说道:“王大人一个人没有事儿做,不如和他们一起聊天,畅谈局势,也好打发时间。”

    王磊没有犹豫,直接拒绝:“多谢蔡娘子好意,我一介粗人,不习惯文绉绉的诗词歌赋,就不参加了。”

    蔡琰很固执,再一次劝说道:“王大人谦虚了,您年纪轻轻就担任冀州牧,连王司徒对您都赞不绝口。王司徒是出了名的挑刺,能得到他的夸赞,必定有不凡之处。还请王大人能赏脸,和我们一起聊一聊。”

    蔡琰想着昨晚上的一声尖叫误会了王磊,心中歉意,所以很迫切的想让王磊参加,弥补一下心中的一丝愧疚。

    王磊仍是摇头,道:“多谢蔡娘子好意,我不适合参加。”

    对于这种很正式的聊天,王磊着实提不起兴趣。

    “哎哟喂,真是矫情。你到底是不是男人?……蔡娘子相邀,是你的荣幸,给脸不要脸,真以为自己了不起。蔡娘子,走吧,甭搭理他。”

    略带着讽刺的话传来,一个面白无须的青年走过来。

    “阁下是?”王磊眯着眼睛道。

    青年拱手还礼,神色倨傲,不屑的道:“小子王粲,见过王大人。”

    蔡琰介绍道:“董相迁都长安,王粲一个人徒步千里来到长安,爹爹说他有大勇气。他暂时在爹爹府上,跟随爹爹学习。”

    王粲!

    王磊心中一动,明白了眼前青年的身份。

    历史上,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不正是董卓迁都的时候,徒步千里走到长安么?当时,王粲见了蔡邕,得到蔡邕的赞赏,名噪一时。后来长安发生动乱,李和郭汜征辟王粲,可惜的是王粲却拒绝了,然后南下荆州,依附在荆州牧刘表麾下。可惜的是,王粲体弱,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让刘表很不喜,后来王灿归顺了曹操,才得以一飞冲天,展现才华。

    王粲名列建安七子之中,而且是七子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

    这样的人,王磊也是知晓的。

    王磊微笑道:“王公子年纪轻轻,却千里赶来长安,令人佩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