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决战之始



    
    >

    .第一百九十九章决战之始

    第一百九十九章决战之始

    明朝东南沿海也经常上报十万倭寇犯境,攻城略地的事情。不过这种战报大都是经过了层层艺术加工的。十万倭寇那是什么概念,这次征朝鲜倾日本岛全力也不过十一二万,这还是织田信长名义上统一了日本全境之后的事情。实际上去东南沿海骚扰边境的最多不过几千倭寇,这还是些在日本国内战败了混不下去的野武士。主要还是明朝海禁弄得大部份渔民不能下海捕鱼,只能沦为海贼,这样的不管是不是日本人明朝一律都叫做倭寇。像王直那样的就不必说了,其实他和倭寇也没什么大的区别了。

    江南是鱼米之乡,素来富裕,这也造成了部队极不堪战。自古以来就是有穷山恶水刁民泼妇的地方才出强兵。按照以前的惯例,十万倭寇就需要百万大军去抵挡才可以。这次朝鲜有几十万倭寇,朝中大员们分析,估计要几百万兵马才能打退。这问题就大了,几百万兵马明朝不是没有,但是,根本调不来。明朝的军制是很奇怪的,就是从广东四川调兵去辽东,这些地方部队也要千里迢迢带着口粮去,去几个月带几个月的粮草,这么奇怪的做法后面答案是不得骚扰地方。同时明朝中央政府也不会调拨一粒粮草,原因很简单,就算朝廷拨发一百万石粮草到辽东前线分到前线将士碗中也就剩下一万石了,真调拨的话不用出北京城就和那些赈灾的粮食一样,大部分就被王公大臣太监官吏们在原地层层瓜分了。这事谁都知道,也不用说。

    百万大军,粮草为先。可是这没有粮草又怎么打仗。反对出兵朝鲜的大臣们就拿这说事,反而是没有一个主和派,主和既是汉奸的道理大家还是明白的。打倭寇是好事,可是,一要有兵,二要有粮。

    经过数月的反复争论最后收了朝鲜国厚礼的张居正和高拱两个宰辅在朝堂上形成了统一意见,仗还是要打的。暂时没有百万大军,辽东河北山东山西四省凑出二十万大军还是有的,倭寇在各地分兵布防,二十万大军完全可以形成局部优势。最后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宰辅张居正大人亲自挂帅印,总兵戚继光,李成梁为副帅统领辽东河北山东山西四省兵马东征朝鲜,剿灭倭寇。这是穆宗皇帝朱载垕即位以来第一次对外大规模出兵。出兵之日时值明朝隆庆四年七月。(1570年七月)这时朝鲜平壤,开城,汉城三都失陷已达一年之久,朝鲜三都八道绝大部分地方被倭寇统治,境内只有少量义军在山上打游击和全罗道的一部分仍被全罗道水军节度使李舜臣控制。这一年时间李舜臣也不是白做的,收编了不少残兵败将和义军部队,声势越来越壮大,几次出海打击日本的海上补给线也略见成效,现在日本本土送三船补给来朝鲜,总有一船要被风浪或者朝鲜水师打掉。不过太出风头总是要倒霉的,倭寇中路军总大将池田恒兴从三国演义中学了一招反间计,让手那帮从大牢里面出来的朝鲜人去各地散播李舜臣要自立为王的谣言,要说国王大臣们都跑了,一个最后在本土坚持抵抗的大臣确实很有机会这么做,而且现在各地义军中李舜臣官职和地盘最大,名义上也听从李舜臣的指挥。虽然朝鲜国王宣宗李昖身在北京鸿胪寺和王后以及大院君天天吃泡菜,但是还是得到了消息,盛怒之下,下了旨意免除李舜臣一切官职。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毒,就这一招并不华丽的反间计就把抗倭名将李舜臣送下台去。不过李舜臣也不傻的,虽然下了台,但还是在幕后操控全罗道的水陆部队和各地义军抗击倭寇。

    明国二十万大军渡过鸭绿江,一战而胜,重创羽柴秀吉备队,打开了通往平壤的门户。

    上次战役西路军的猴子占.了明军不明敌情,渡江立足未稳的便宜。这次却是在同一个地方被明军下了一个套。

    这次羽柴秀吉又得到消息,一万.多明**队还在原先的渡口过江。羽柴秀吉连忙集结散落在各地的部队,只凑了两万多人就迫不及待的去打击渡江明军了。羽柴秀吉暗自分析,上次是趁敌人立足未稳,结阵未果突袭成功,这次明军应该吸收了教训了。上岸后会马上结阵的,这次不如来个古书中说的半渡而击。一万多人背水一战,自己还真未必吃得下去。只是这次突袭明军的战役刚开始,西面数万明军突然掩杀过来,羽柴秀吉备队阵脚大乱,两万多人只抵抗了一会,在明军后方的大炮响起时,两万多部队瞬间溃散,日本人没见过这玩意的,而且明军大炮使用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开花弹大炮,不是后世满清那种一个铁球砸死一个的退化过的土炮。占领平安道,黄海道大部分的地方的羽柴秀吉此时已经无力回天,带着残兵败将去投东面咸镜道,江原道的柴田胜家。虽然猴子和柴田平时有点分歧,不过总比投明军要强,自己一家老小还在日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