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鼎足而三(12)



        刘备如此安排,确实很大程度限制了诸葛亮的专权。

        但多方掣肘,也给诸葛亮的正常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这次曹丕大规模犯境,是前所未有的大战事,如果诸葛亮主站出来动出来调兵遣将,像李严之类的资深将领未必买账,凭白增加变数。

        一旦战事不利,诸葛亮不但要承担失败带来的各种后果,而且还违背了刘备的旨意,有擅权的嫌疑。

        李严在白帝城被刘备托孤以后,官居中护军,名义上是主管全国的军事。

        在这种关键时刻,他应该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责任。

        实际上,但李严偏居永安,刘备只是让他制衡诸葛亮,防止诸葛亮篡权,并不能干扰他的正常工作。

        说是主管全**事,但无论是在军中的威望还是军事能力李严都比不上诸葛亮,不足以统领全国兵马。

        李严真正的职能,只是防止吴国陆逊的入侵,自然无法兼顾曹丕五路大军的入侵。

        诸葛亮虽然主管政务,但从新野开始,就是刘备的正印军师,一直参与军事决策。

        即使刘备在世,他在军事上有很高的话语权。

        在后方留守,刘备也赋予诸葛亮调兵遣将的权利。

        当年刘备进军西川,诸葛亮留守荆州,就是军政一把抓。

        刘备进攻汉中,诸葛亮留守成都,也有调动西川兵力的权利。

        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诸葛亮调动了西川可用之军,全部带到了定军山前线,这才让刘备获得了汉中大战的胜利。

        但这次诸葛亮并没有主动站出来承担重任,反而托病不出,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在刘禅身上。

        刘禅是刘备的继任者,名义上的最高决策者?    他对诸葛亮和李严的态度,决定了诸葛亮应对外来危机的方式。

        诸葛亮故意避而不见?    并不是能力问题,他对击退曹丕的进攻早有定计,而且已经做出了安排,否则,耽误了大事?    就是授人以柄。

        但他要想处理好各项事情?    就需要刘禅的全力支持,而不是处处掣肘。

        更重要的是?    他还需要刘禅下旨,才能名正言顺接过李严手中的兵权。

        因此?    诸葛亮故意装病不出,就是等着刘禅亲自上门,然后顺势接掌兵权。

        次日?    刘禅早餐都没有吃?    车驾亲至相府。

        门吏见皇帝驾到?    可不敢再挡驾?    甚至不敢通报,慌忙拜伏于地?    迎接刘禅进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