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 收入(求订阅)



  花生瓜子红双喜,面前一个烟灰缸,除了余山彤靠得远远的之外,其余四个老爷们都围坐着开始闲聊。

  聊了几句后,话题不免又引向各家各户孩子的教育情况了,用指甲抠开瓜子壳,赵启明随口问道:“支书,你家孩子目前怎么样?”

  “俺家的那个啊,镇上念初中呢。”吧嗒抽了口烟,然后咳嗽了两声,支书继续说:“那臭小子学得不咋的,不过能咋办啊,只能继续供他读书,我和我老伴都商量好了,孩子中考的时候考差不多点,俺们就花钱让他进市里高中继续读书,最后到底是考大学还是考大专就看他自己了,反正俺们这些大人是做到自己该做的了。”

  话虽这么说,但村支书看上去气性不小,虎着一张脸。

  ‘估摸着你孙子九成九是班级倒数的,不过这想法肯定是没毛病。’

  赵启明并未问对方孩子的父母哪去了,也没问是否又二胎一类的事情。

  习惯成自然,话题一聊到这,阮正业立马不嗑瓜子了,歪头看了看放在柜子上的小包,最后他还是没下地去拿。

  “读书还是很重要的,有条件的话还是尽量让孩子多读读书,别管以后是上大学还是上大专,多学点知识肯定是没问题的。”

  听到阮正业的话,村支书脸色缓和许多,很是认同地点头感慨道:“可不是么,俺们家这几个大人也都是这想法,大人吃差点、穿差点都不打紧,孩子的学习时间就这么几年,这是真不耽误不起,就好像种庄稼,你晚个三五天,秋收的时候就减产老多了!”

  “说到秋收,我想问问咱们村里营生是什么?来之前我们有打听,说咱们镇上人均年收入还不到3000块,咱们上午第一个说的那个孩子,好像一个月也都有一两千的月薪吧。”赵启明适时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一个月按照000块来算,一年就是.2万,这和3000块的差距太明显了。

  “啊?不到3000?不能吧……去年俺们村儿人均年收入好像也有个一万多吧。”楞了一下,村支书有些糊涂地看向吴科员,不确定赵启明这消息是哪里听到的。

  “呃……可能是我当时说差了吧,200的那个是纯收入,镇上去年的人均纯收入。”吴科员也有点懵逼,磕巴了一下,有些慌乱地解释。

  钱这方面不能说谎,万一人家觉得自己是在忽悠对方就很不好了。

  “哦,那可能是我记错了。”赵启明也不深究,这些天见闻多了去了,他光记着一个数据了,而且赵启明觉得他记错的概率要大于吴科员说错的概率。

  “全镇人均纯收入200,那咱们村上是什么情况?”赵启明继续问道。

  “这个啊,怎么讲呢,纯收入和每年攒下多少钱是不一样的,俺们村儿这的纯收入一般说种地花了多少钱,然后粮食卖了多少钱,在种地上剩下的那块叫纯收入,但俺们老人多、孩子多,就青壮年人不多,所以种地这一块也谈不上收入不收入的。”

  “你问的应该是一年能攒多少钱,正经说这一年到头能攒多少钱的话,这块不好讲,情况差一点的,一年到头也就能看着三五百,情况好点的呢,一年到头也就一两千,这还是你家不能出大事,这要是赶上老人生病啥的,那别说攒钱了,家底掏空了都未必够,保不齐外面还得欠钱。”

  村支书先是简单解释了一下‘纯收入’,然后才说村里的情况。

  脑补了一下上午得来的信息,瘫痪在床的、药罐子的、腿脚不好的,可以说留守在村里的都是‘手无缚鸡之力’之人。

  但外出打工的好像有五六百人,首先可以明确打工肯定会去相对繁华的城市里,诚然在那些城市里生活成本会大大提升,但收入应该也是同步上升的,如果每年存不下来钱,那何必远赴他乡去打工。

  这村子是贫困村,但不是残疾村,这人在外地打工把钱邮到家里,结果最多的就能攒下一两千,感觉不合理啊。

  赵启明虽然不想从阴暗的角度来考虑今次的所见所闻,但他不得不为自己基金会的钱财而担心。

  基金会可以花钱,可以花大钱,但前提是要真真正正地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希望这钱能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更不能这边捐钱了,受捐人一边心安理得地大手大脚花善款,一边骂赵启明是傻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