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三三章 好色-第2/4页





        处理完累人的军务大政,崇祯皇帝扫视跪在地上的众人一眼,随口问了一句。

        良久,见无人回应,于是接着说道:“若无事,外臣就散了吧。方才朕所定诸事,内阁尽快拟旨,司礼监不准耽搁,就这两日,尽快传旨下去。”

        “臣等遵旨!”

        几个方才如同土偶泥塑一样的内阁大臣,如张四知、陈演、魏照乘,听见崇祯皇帝的这个话,如蒙大赦,立刻一骨碌爬了起来,躬身退出大殿外。

        陈新甲还想说些什么,但是终究没有开口,而是跟着其他人一同退了出去。

        一时间,大殿之中就剩下高时明、王德化和王承恩三个内臣大珰了。

        等到外臣离去,崇祯皇帝并没马上离开,而是长叹了一声,看了看留在原地的三个大太监,说道:

        “你们说,杨振那边会老实接旨吗?金海镇肯出一半兵马,自筹粮饷南下助剿流贼吗?”

        内臣不许干政,是明朝的规矩。

        虽然执行的不怎么样,但的确从明初开始,就定下了这样的规矩。

        这两年,崇祯皇帝接受了朝中大臣的建议,陆续撤回了派驻各地的监军太监,其实也是这种规矩的体现。

        但是,如果皇帝自己主动开口询问,内臣不得不回答,那就不在内臣干政之列了。

        事实上,就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然而,外臣们的主要目的,也不在内臣干政不干政,而是要将内臣限制在他们该在的地方,也就是限制在宫里或者皇家事务上。

        所以,要不要内臣参政议政,实际上完全取决于皇帝本人。

        这两年,崇祯皇帝撤回了派驻各地的监军太监以后,其实很快就觉得不对了。

        对他来说,朝中文官私心太重,既不可信,也不可靠,让这些文官监军,军队就可能不听朝廷号令,从而失去控制。

        但是他下旨撤回内臣监军至今,满打满算也才一年而已,实在不好自己打自己的脸,重新将它恢复起来。

        只不过在他的心里面,已经再次加强了一种认识,还是身边的这些太监们更可靠一些。

        所以有些不便于跟外臣商议的事情,往往就跟身边的这几个内臣大珰议论。

        此时此刻,外臣们走了以后,崇祯皇帝就把自己心里面的一些疑问说了出来。

        而在场的三个大太监当中,就有与关系密切的司礼监首席秉笔主管东厂兼提督京营太监王德化。

        于是崇祯皇帝的问题,虽然没有点名叫他回答,但是王德化倒是自觉得很,立刻就站了出来。

        “皇爷,一些武将跋扈,也是常有的事,不过对于金海伯,老奴还是放心的,请皇爷不要轻信流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