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八章 诡道-第2/3页



  就算杨振本人不愿降,但其部下诸将当中,却未必全都跟他一样,总会有愿降的人在。

  黄台吉一边冷眼看着大帐中众人的议论纷纷,一边反复盘算着自己的这些想法,推算着种种可能。

  大帐中参加议事的王公贝勒大臣们,发现他们的大清皇上主子爷端坐在榻上冷眼旁观根本不为所动,于是慢慢停止了议论,重新恢复了安静。

  直到这个时候,清虏伪帝黄台吉方才一扫帐中诸人,用一副成竹在胸的语气,慢条斯理地开口说道:

  “兵者,诡道也,是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在杨振身上,降与不降在他,招不招降却在我。

  “朕以郡王之爵招降于他,若其肯降,则我大军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若其不肯降,我以郡王之爵招降于他,也足以动摇其心,动摇其部下之心。

  “然后,朕再以招降杨振之书,使者往来之实,投递锦州、松山、宁远诸城中,锦州祖大寿会怎么看,宁远洪承畴会怎么看,山海关里的南朝之主,又会怎么看?

  “到那个时候,镇江堡内军心动摇,镇江堡外谣言四起,他杨振就是不想降我大清,恐怕也由不得他了。”

  “这——”

  黄台吉这一番解说,使得大帐内先前未尝与黄台吉一起共议过此事的许多人瞠目结舌。

  但是,黄台吉把话说到了这个地步,在场的很多王公贝勒大臣们,都已经领悟到了黄台吉尝试招降杨振一策所包含的多种考量。

  于是短暂的瞠目结舌之后,大帐中再次响起了一浪盖过一浪的“皇上英明”的称颂之声。

  就这样,黄台吉在抵达军前的第一次升帐议事之中,定下了对付杨振,对付镇江堡城的方略。

  当然了,黄台吉虽然希望尝试招降杨振,但是他也很清楚,自己不先围死了镇江堡,不先向杨振展示展示他绝对有围死镇江堡并最终拿下镇江堡的决心和实力,杨振是不可能轻易归降于他的。

  所以,黄台吉秉着文事必有武备,文攻必先武吓的古老套路,下旨各旗出动兵马厮卒掘壕筑垒,先把镇江堡城围死了再说。

  随后,正黄、镶黄、正蓝等旗兵马厮卒以及正红、正蓝旗下汉军的重炮队伍,就开始按照黄台吉的这个方略行动了起来。

  此时的天候时令,早已过了立冬,叶落草枯天已寒,江水始冰地将冻,清虏大军如不趁早动工,过上十天半月,想再掘深壕筑长垒,那就基本不可能了。

  也因此,清虏大军虽然已经兵临城下,从西、北、南三个方向,将镇江堡城包围了,但却并没有发起任何攻势。

  在接连好几天的时间里,清虏分出了兵马厮卒数万人,在各旗梅勒章京、甲喇章京、牛录章京们的指挥之下,彻底将镇江堡外围变成了一个大工地。

  当然了,清虏大军一门心思构筑沟壕长垒打算围死镇江堡城的情况,杨振他们也早就通过从东门进出的自军斥候发现了。

  清虏大军抵达后的种种表现,也让城内的杨振等人心中,充满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忐忑不安。

  只是杨振始终担心出城袭击清营很有可能中计受损,所以始终没有派出人马偷袭清营。

  相应的是,他跟黄台吉采取了几乎一样的措施,那就是分区划片抽调人马,在镇江堡城内拼命增修增筑各种巷战掩体,几乎将整个镇江堡城改造成了一座样的预设战场。

  从十月初十,到十月十六,整整六天时间里,镇江堡内外谁也没有对对方发起攻击,相反,敌我双方竟然不约而同地拼命构筑起了工事,全都在做着持久作战的准备。

  在这个过程之中,身在城内的杨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黄台吉内心深处的愤怒,感受到他志在必得的决心。

  与此同时,身在城外的黄台吉也在默默地关注着镇江堡内杨振兵马的动向。

  黄台吉所派出去的巡哨人马,遍布了鸭绿江以西镇江堡周边方圆十几里的范围之内,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被各旗探马送往黄台吉的大营之中。

  直到十月十七日上午,也即大明崇祯十三年十月十七日、伪清崇德五年十月十七日上午巳时前后,在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的赶工构筑之下,清虏各旗兵马厮卒依山就势打造起来的环绕镇江堡城西、北、南三面的深沟高垒,终于宣告完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