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双重优势-第2/3页





    而是凭借这一个另辟蹊径获的法子,一举就实现了名利双收。

    具体说起件事儿,那恐怕得先卖给关子,介绍一下九十年代报刊业的情况了。

    应该说,从改革开放起始,我国的报刊业就很快就完成了复苏,进入到大发展时期。

    各种大大小小的报刊读物百花绽放,如雨后春笋一样创刊。

    以至于发展到九十年代时,全国报纸和杂志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一点不过分。

    不说正儿八经的报刊了,就是各种文摘之类的报刊,都让人数不过来。

    但有个前提别忘了。

    这种发展可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大背景下,在广告商们旺盛的需求下促成的。

    所以报刊业的发展就注定要屈从于经济规律。

    哪怕提供给人们的是精神产品,也不可避免的被金钱所主导趋势。

    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受欢迎的刊物和内容,都和以前不一样了。

    由于生活节奏快了,人们的耐心少了。

    行业大扩容了,各个刊物多不胜数。

    那么报纸杂志,就必须以猎奇来吊读者胃口。

    过去的老派新闻工作者是拿报纸当自己眼珠子的。

    恨不得为个标点抠半天,写的东西也注重精神境界,讲究文艺性。

    但很快就不行了,市场的检验很有点水火无情的意思。

    一张报纸或一本杂志往报摊儿上一放,读者一目了然。

    如不是精彩的叫座文章,没人往里白扔钱。

    于是报刊卖“修辞语法”卖“纯文学”再也卖不出去了。

    小说、诗歌、散文能产生效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只有那些惊险奇特的新闻、深层次的报道才能拥有读者。

    尤其是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还有就是追星族所关心的影星歌星动态,球迷们关注的重大体育赛事。

    以及收藏者们所关注的收藏信息,市场行情变动。

    就这样,一种极受民众欢迎的新型新闻写作题材应运而生。

    这就是涉及到社会热点现象的“社会纪实”,又或是叫“热点追踪”。

    除此之外,另一个关键的变化,是“稿荒”现象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早在1993年初,随着南方几家报纸的“周末“崭露头角。

    一场波及大江南北,围绕着“周末版”的报刊大战在京城拉开序幕。

    而当京城几家大报有样学样,推出的“周末”正式反守为攻之后。

    “周末版”不但成为了各家刊物争夺读者的主要战场,也由此形成了经典定式。

    那就是以社会热点新闻、社会大特写、影视体育明星动态和消费休闲娱乐为主的“四大块”。

    显然,各村各户都明白一个道理——只有长出好庄稼来才有好收成。

    所以但凡当编辑的,无论大报小报,大刊小刊。

    其实最想要的就是高质量的稿子,也最怕没有稿子。

    可惜眼下的社会恰恰又处于“经商热”之中。

    真正的专业记者反倒视写这些文章为苦差,避而不及。

    为什么?

    因为什么都涨,稿费没涨。

    拿一篇特写文章来说,需要深层次的采访。

    这绝不是三天两早晨就能完活儿的,这是一项大工程。

    再熬几个晚上写出来,也不过几百元的稿费。

    反过来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发一条百十来字的消息,就能领好几百的红包,外加一顿美餐。

    如果再碰上一个企业的“软新闻”,价码更是以万计算的。

    不用说,有容易的赚钱法子,谁还在笔头子上下功夫?

    文化人也懂价值规律,市场就像一只无形大手“拿”着所有人。

    所以专业稿件来源和很少,为补不足,报社也就只有外购稿件一途了。

    这就把许多行业外的散兵游勇给引入了这一行,成为了主要撰写纪实文章的大军。

    那么想想看吧,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卓群作为曾经的新闻从业人员,无疑是最清楚报刊业的内部情况的。

    想当年他刚刚进入《首都青年报》,就被抓了苦差,去帮忙撰写邮市狂热的社会纪实稿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