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最后一世



    “佛教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事实吗?”

    “不是,如有人这么说,必定是邪师,非佛所说。”

    挂着碧绿色窗帘的窗边,苏浅雨双手在键盘上一字一字地敲击着。

    斟酌着语句,他继续在屏幕上敲打下一行字:

    “善有善报,只不过是民间传闻,事实上,佛门教法,绝不会这么说。”

    “那······因果报应难道是骗局?佛教都是迷信?”

    “如果真的有阴司报应,为什么佛祖不让恶人立刻遭报应,做好事的得到善报?”

    “这真的是太不公平了!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老天真是不公平!”

    苏浅雨抿着樱色的唇,笑了笑,回复着:

    “佛教说的因果报应,牵扯到一个业力的成熟条件,就算做了恶业,要发展到业报,也得有一段时间······这个咱后面再说,光是你这句‘杀人犯获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本身就是一桩公案,正是证明了因果报应真实不虚。”

    “修桥补路的那个孩子,本该有三世恶报:第一世以残疾之身孤苦伶仃,第二世以双眼瞎了却残生,第三世遭雷击暴尸荒野,是由于之前那一世造下很大的罪孽,于是第一世才会是残疾。”

    “成了残疾之后的这一世,他做了许多善事,积累了相当大的善业,于是业障现前,本该是连续受苦的,就都报在这一世,于是这一世,残疾、瞎眼、被雷劈,三世的报应,这一世就还清了。”

    “不但提前还清,之后还投身到富贵人家,做了太子,这件事当机人就是包拯,也是他亲眼见证。”

    “正是因为不间断地行善,善业成熟,才使得本来受苦三世的报应,今生就还清了,还投生为太子——这就是因果不虚。”

    “至于你说的好人无好报,恶人活逍遥,本就是一个伪命题,本来因果规律,也没有规定好人一定得好报。”

    “所谓业,分为身、口、意业,按照善恶属性分为善、恶、无记业。”

    “业就是根据个人身心举动,有意或无意的一种造作。”

    “《分别善恶报应经》曰:若修善业感可爱果,若造恶业感非爱果;若远离此善不善业,爱非爱果终不可得。”

    “善业,可得可爱果;恶业,可得非爱果;无记业,不可记为善,也不可能记为恶,非善非恶故名无记。”

    “因果报应规律是善感可爱果,恶感非爱果。”

    “注意了,这个里面说的可爱果,不可等同于善果。非爱果,也不等同恶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善恶,其实很多时候实在是没有清晰的界限,每个人的善恶观,也都大不相同。”

    “所以通常意义上,大家说好人没好报,是没有错误的,因为同样一件事,对这个人是好事,对另一个人就未必是好事。”

    “行善事,所得可爱果,就是乐报,即行善会感身心于顺情之境,感受到安逸之乐;而造恶业,所感非爱果,就是感得相违境相,逼迫身心之苦受······善有乐报,而恶有苦报,这才是真正的善恶报应。”

    “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做善事,身心安乐;做坏事,烦恼痛苦。”

    “看起来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有本质的区别。”

    “所以,你要是觉得坏人就一定会被雷劈,是不靠谱的,做恶事的果报,即便在外缘成熟的情况下显现,也是增添其本人的烦恼痛苦,这烦恼痛苦未必就是被车撞死被雷劈死········也可能是家宅不安或者收到法院传票啊!”

    “由此来看,行善行恶,因果报应其实还是公平的,因为善恶没有固定的标准可言,而苦和乐却可以明确划分·······真要是按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来,这因果报应那才叫不公平呢!”

    “你想想啊,假如你行善,你多了一个儿子,你认为这是善报,但假如家里本来就有好几个儿子,都快负担不起奶粉钱的家庭呢?因果报应该怎么现前?也给增加一个儿子?那对他是好事吗?对你是善报的,对这个家庭就未必。”

    “所以,正因为善有乐报,恶有苦报,才真的显示了因果报应,公平无私,因为苦和乐是可以有明确划分的,而善与恶没有明确界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