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象迭现(五)



    但冯舒华没有想到的是,衙后街固然是个不错的地方,生活在这里和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心情却并不尽然舒畅,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这种令人不快的日子何时才能改变。

    这不,就在这个早上,也就是郑文淑和郝治国一起感叹衙后街的命运的时候,前者远在一百多里外的儿子岑新锐已经出了个把钟头的早工了。此刻的他正和同伴阙仁东在大田里拖着泥船,为的是将凹凸不平的田土弄平,以利秧苗栽种。

    “新锐,休息一会吧。”干了一气,手持钉耙的阙仁东招呼道。一大早就起来,平了好大一块田,他委实有点累了。

    “好吧。”回头看着已平整过的田块,岑新锐一边答应着,一边用力竖起泥船,将里面由高凸处运来的泥巴倾倒在低凹处。由于出力的缘故,他的头上冒出了阵阵汗气。

    “新锐,你说我们这么干有什么意义?”注望着阴沉沉的天空、空荡荡的田野和三三两两出着早工的人们,阙仁东心情悲凉地说道,“一年忙上头,连自己都难得养活。”

    “小声点。”岑新锐观察了一下周围的情况,发现除了集体户的伙伴外,还有生产队里的社员,而且他们中有人正朝这边走过来,故此提醒着他。

    “唉,有背景的都走了,就剩我们几个。”阙仁东拄着钉耙,唉声叹气,“今后的出路在哪里,莫非我们真要在这里终老一生?”

    听着同伴的喟叹,岑新锐没有吱声,心中却很有同感。不知不觉,他们这批知青下放到巴陵湖公社已有三年多了。这段时间中,从不适应到适应,从过不下去到能过下去,他们不知吃了多少苦。

    按麻平的说法,是“苦了心志、劳了筋骨、饿了体肤、空了身子。”当然,也不是全无收获,仅自己,个子就往上蹿了一大截,从来时的一米六二长到了一米七三,至于体格也健壮多了,挑着一百二、三十斤重的担子,四、五里路可以不休息。

    只是,人在巴陵湖,心却总是想念着荔川县城,想念着城北的衙后街。尤其是看着同来的伙伴一个个招工、当兵,只留下越来越少的人在这里苦熬,更是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他不知道自己在这里还要呆多久,前途究竟在哪里。如果说唯一还能使他觉得有点乐趣的,那就是在小煤油灯下,他自学完了哥哥留下的高中课本,能不费什么气力地将里面的习题演算下来。

    就在此时,远方传来了一阵哨声。

    “收早工了,”闻听声音,阙仁东将钉耙柱在田土里,“吃饭去。”

    “好的。”岑新锐将纤索仔细地系在泥船的把柄上,又捧起田中的水洗了洗腿脚,与阙仁东相随着走上了田埂。江南三月,正值春分时节,气温仍然很低。在泥水里泡了一个早晨,两个人的腿肚子都冻得通红。好在早已习惯了,也没有觉得太难受。

    “忙了一大早,我可是真饿了。”回家的路上,远望着集体户的茅屋,望着屋顶上散发出的淡淡炊烟,阙仁东念叨着,“也不知今天早上温丽娟会弄点什么吃的?”

    岑新锐也饿了,但他这回没有迎合阙仁东的嘀咕。后者所说的温丽娟就是在一中就读时班主任谈竹君的女儿。

    一会工夫,两人同着被生产队分在其它作业点的麻平等人回到了集体户内。只是当他们进得屋来,端起饭碗时,发现同温丽娟住一个房间、总是叽叽喳喳的庞秀英居然不在。

    “她去公社了,刚刚,”看着在场的人都露出疑惑的神情,轮值做饭的温丽娟说道,“是广播里通知的。”

    去公社,干什么?闻听此话,众人心生疑窦了。也就在此时,一个答案不约而同地出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招工了?

    一想到这一点,众人的心里马上翻腾起来。这当中,既有对庞秀英的羡慕,亦有对她的妒忌,当然,更有为自己无着而产生的失落。

    “妈的,这是什么世道?”看到众人虽表情各异但皆沉默不言,只是有一箸无一箸地往嘴里送着米饭,麻平到底忍不住了。他将手中的搪瓷碗往桌上狠狠地一拍,没好气地说道:“认真干的没希望,偷懒使滑的反倒能返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