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忠孝节义,无一不缺-第2/3页





    那甭管明军北伐最终效果会是如何,只眼下看,优势可尽在明军这儿。“现在投鞑一时爽,日后全家火葬场”在如今局势下真不是瞎说的!

    但这孙之獬偏就敢一条路走到黑……

    对于郑芝龙这种‘安全第一’的人言,真就是要佩服的。

    他要当初能有这样的决心,那早竖起杆子自己打天下了。也不会在大明的旗帜下苟了好几年,因为士林而废了不少脑细胞。

    发展到现在,也不见的会比现在局面差劲。

    因为郑芝龙的基础真的不是一般的好,所在的环境,整个南方就没几个兵是能打的。

    他固然是不能按部就班的拉出来一支战斗力不俗的新式陆军,可在明末这种比烂的环境下,却也有把握成为那不是最烂的一个。

    甚至到现在都有可能坐拥半壁江山也说不准呢。

    不过,这两条路虽然不同,却都是有利也有弊,郑芝龙便是做事后诸葛亮,他也想不出孰高孰低。

    甚至他都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现在的这种想法,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他心头的那种急促感……

    要不然,就他那“万事安全第一”的性格,那是绝不会佩服‘头铁’的。

    郑军攻取青州,大败肃亲王豪格,受降毙杀清军两万人,这可是一场大胜。连同郑芝龙在青州城外砍杀了被俘的八旗兵,连同战场上遗留下的尸体筑成了京观的消息,立刻被黑冰台宣扬了出去。

    不过是半月功夫,大江南北便就都有听说了。金陵城更是收到了郑芝龙递上的捷报,毙敌降敌两万人众,内中还有千多人的八旗真鞑,这是其他诸路明军根本无能获取的大胜。

    而且郑芝龙拿下了青州,明军又已经收复了大半个东昌府,留给齐鲁清军的地盘就只剩下济南府了。济南府的面积也是不小,但再大,这也只是一个府,一个郑军已经挥师杀去的府而已。

    这齐鲁极可能就会成为大明第一个全境收复的省份,这可不就是北伐的明证,不就是朝廷的功劳么?

    然而消息报到金陵,这个本该引起举朝轰动的好消息却像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小石子落进了河里,荡起几圈微不可查的涟漪后,就再无半点波动了。

    而此时的金陵城内,到处蔓延的却都是关于孔胤植的话题。

    郑芝龙不止给士林撂了颗大炸弹,给金陵朝廷也出了个大难题。这孔胤植该如何处置呢?

    是杀是囚,还是放呢?

    杀,崇祯帝挺愿意的,可是朝臣多有不同意见。这从宋到明,还没听说有衍圣公被杀的呢。凶残如金兵蒙元,都乖乖的捧起了衍圣公,大明朝怎么能对之挥动屠刀呢?

    囚呢,争议少了不少。因为杀也不是,放也不是。现在谁也不敢彻底为孔胤植洗白的,他也洗不白了。所以,放是不能放的。

    如此看似乎‘囚禁’最是妥当。

    可囚禁之策能让朝堂上的争论减少不少,却不能平息下天下士林百姓们的热议。

    儒家大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天地君亲师,在后世人看来很迂腐,但对古人而言是不能违的。如果孔圣之后都降了,儒家的一套是不是就要完了啊?

    忠孝节义是不是就都是虚的,都是扯淡的?

    从北宋到崇祯,甚至是北宋之前的上千年光阴里,曲阜孔氏多受历朝历代的恩宠,不管那是汉人天下还是胡人的江山。

    汉魏曰褒成、褒尊、宗圣,在晋宋曰奉圣,后魏曰崇圣,北齐曰恭圣,后周、隋并封邹国,唐初曰褒圣,开元中,始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又以其后为文宣公。到了北宋就是衍圣公。

    历代孔家人多深受国恩,但是这些人满口仁义道理忠君报国,在改朝换代之际,却无一个忠义之士。宋代如此,蒙元亦如此,眼下的大明还是如此。

    见风使舵,背主求荣,转向新的主人,他们跑的最快。

    如此毫无廉耻的小人,何以为圣人之后?

    所以,如今的南国,一场波及到民间与士林与朝堂之上的大混乱已经开始。

    对此郑芝龙是心知肚明,对他来说,如此混乱好啊。那士林朝堂和民间越是混乱才越好,因为这越是混乱影响才会越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