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一举两得之佳事-第2/3页





    次日,郑森登门拜访。曾樱在小花厅里接见了这位贤侄。

    客套话过后,曾樱直接问道:“郑氏之经营,历来无关齐鲁,不知贤侄此番登门,是为何事?”

    曾樱都喊郑森贤侄了,后者自然会顺杆子向上爬,拱手一拜,回道:“伯父容禀。”就把此行目的一一述来。

    曾樱心中的不解慢慢消除,警惕心也放了下来。原来郑芝龙只是想从齐鲁搞一些流民,运去大员开荒种地啊。“此事好说。”

    登莱别的东西没有,难民则多的是。

    中原于崇祯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死人弃孩,盈河塞路。齐鲁也不能得好,数十州县大旱不止,飞蝗如云。

    李自成近两年为甚能混的风生水起?不是因为李岩红娘子率军投效于他,那夫妻才有多少人马?而是因为偌大的中原饥民遍地,饿殍遍野。

    李自成本身名望就不弱,又有在中原名声响亮的地头蛇李岩红娘子襄助,只需要振臂一呼,多的是人相随。实力眨眼即复!

    反倒今年,别地不说,只言齐鲁地,是时来运转还是怎的,今岁旱情已然大有缓解。

    而登莱之地靠海,海潮起落,海岸上总能捡些吃食。这几年里不知道有多少难民涌了过来。虽然有很多已经返乡,但滞留这里的难民流民还是数以万计。

    郑家若要迁运难民流民南下,去开拓大员,那还解了登莱官府的一大难题呢。

    这可比他早前设想的要好多了。

    登莱之地近渤海,为京师海上门户,郑芝龙偏水师了得,曾樱还真担心后者瞧上了登莱之地,要在这儿落脚,那一旦有变,对津京可都是一巨大的威胁。

    作为大明朝的登莱巡抚,曾樱是对大明忠心耿耿的,从没想半道跳船。但在迁运流民难民南下事宜上头,他却是一百个配合。这对登莱对大明皆是好事。

    三日后,就在蓬莱阁,曾樱私下里宴请了登莱两州知府,登莱总兵等一干人。郑森作为随侍晚辈跟着出现在蓬莱阁内。但包括沈廷扬在内的登莱知府、总兵等又岂会真的将郑森视为小孩子?

    不看在曾樱的面子,也要看在那早已经送到他们府上的厚礼的面子上不是?

    “大员位在澎湖东南百里处,方圆与登莱仿佛。距漳、泉止两日夜程,地广而腴。西部沿海尤甚。东部则是高山密林,多有生番出没。我父早年曾迁移闽地难民数万于岛上,立有大小十余城镇,至今十余年,已然大安。”

    郑森说话时候脸色有些发红。

    在座的一群人也都微微一笑,子为父隐,很正常么。

    天启六至七年(1626~1627年),闽南发生严重旱灾,遍野赤土,许多地方连草根树皮都被吃尽。

    郑芝龙便利用此机会,自率船队袭击闽地漳浦,劫掠金门、中左所(厦门)和粤东靖海、甲子等地,不久又回师八闽,再犯泉州、厦门,袭铜山,陷旧镇,击败金门游击卢毓英、八闽总兵官俞咨皋的进剿,纵横东南海上,声势所向披靡,官兵疲於奔命,莫可奈何。奔袭中,郑芝龙等还招抚了泉州饥民数万人赴台拓垦,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沿海饥民及无业者竞往投靠。到现在这些人也在为郑氏年年缴纳着钱粮赋税。

    而且这一举措还始终在持续。哪怕郑氏集团对大员的重视已经不复从前,但每年还是有不少移民被送去大员。

    “大员膏腴之田多达百万,今日开垦之数,十中无一。且岛南红毛,居心叵测,豢养生番、倭人,往日多有挑衅,时有北上之念。”

    “大员与八闽之两日海路,时我南国之海上屏障也。岂能沦入红毛西夷之手?”

    身上流着日本血脉的郑森用倭人称呼日本是半点没有不情愿,德川幕府几次阻挠他母亲和弟弟出国,已经在郑森心中埋下了一根针。那一想起他的母亲,就会扎心一样的痛。

    而且这个时代还真有不少日本人跑到了大员,因为大员有野鹿,鹿皮贸易可是一项好买卖,是当时大员对日本的主要输出物资,在最高峰时候,荷兰从大员仅输往日本的鹿皮就达15万张。因为小鬼子的武士最喜欢用鹿皮制作“阵羽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