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 开年大吉



  热热闹闹的过完了年,徐长青在不动声色中也把后宅理的差不多了,年初五起,正式开始巡视各处,尤其是军务。

  说到底,还是那句老话:“枪杆子里出政权。”

  唯有军队稳定,才是所有一切的根基。

  此时,海城的经济发展速度虽是受到了清军犯境的影响,许多行业都缺乏刺激感,并不是太过活跃,各人信心都还不是太足,但军务方面的事务还是比较顺畅的。

  这数年下来,模范军的各项体制愈发完善,特别是社会地位持续稳步的提高,海城及周边所有地区的年轻人,都以能加入模范军为荣,又有军校作为基石,便使得模范军中始终保持着足够的活力因子。

  加之徐长青一直在有条不紊的引导各部之间的竞争感,现在这种较劲几乎已经延伸到了方方面面,便使得儿郎们旺盛的精力都有地方能发泄,也有盼头,同时还更方便徐长青掌控,其中的各项事务自也就好处理了。

  包括后宅方面,徐长青对这种‘平衡之道’也很溜了。

  比如孔四贞。

  不怕你耍小性子,也不怕你暗怀鬼胎,反倒是怕你一直隐忍,始终不发。

  孔四贞究竟年纪小,被徐长青轻轻试了几下便是表露出她内心的想法,徐长青便也轻易就找到了破解之法。

  先跟东莪去掐吧。

  花费了十几天时间,一一走遍各个部队,掌握到了部队的一线情况,徐长青随后召集众将议事,把‘开年大比武’的时间定在了二月中旬,又稍稍上调了比武获胜的奖励,将事情引入轨道,这才是稍稍放下心来,有了忙里偷闲的时间。

  可惜好日子不过半天,上午刚刚自己清静一会儿,下午郑茶姑的亲笔信便到了。

  郑茶姑对于跟徐长青合作的这次海贸是相当上心的。

  包括一官大哥对此也寄予了厚望。

  其实,一官大哥也是有些进取心的,他其实也早就盯上了南洋的航路,特别是印度及以西区域。

  在此时这个时代,估计也没谁比他更了解其中的那种暴利性了。

  只可惜,郑家看着家大业大,却终究还是有诸多浅薄之处,他不可能以一家之力敌一国乃至几国,所以很多事情他就算不爽也得忍着。

  徐长青与郑茶姑的合作却是让他看到了曙光。

  在郑一官看来,徐长青是何等人物?那是根正苗红的枭雄啊。他的底子岂是郑家可比?

  只要抱上了徐长青这条大粗腿,就算船队真在南洋跟那些白皮番鬼发生了冲突,那他也不太虚了。

  毕竟,背后有徐长青、乃至整个大明为之背书!

  郑茶姑在信里没说的这么直白,徐长青却很容易洞悉了这里面的深意,一时也有些好笑。

  不过转念一想,一官大哥有这种心思也不足为奇。

  他郑家就算再豪富,终究是一个小小家族,还是太单薄了,怎可能贸然与他国开战?

  万一这里面有点不小心,极有可能他们郑家在大明也将再没有立足之地……

  须知,前车之鉴就摆在这里呢。

  汪直当年都立国了,到头来不还是要舔朝廷?

  他割肉、让出厚利给朝廷,希望把朝廷也绑上战车,真正的赚大钱,也算是利国利民。

  却终究小瞧了人性的贪婪,最终折戟沉沙、身死道消。

  至于当年国姓爷一怒之下横渡台海,直接跟荷兰人玩命,那也是被满清逼的实在没办法,没有立锥之地了。

  真正跟荷兰人干过之后,才发现,荷兰人也不过如此。

  但在此时,别说郑一官了,便是大明朝廷,也绝不敢开这种‘浪战!’

  乃至再往前推二十年,依然是不

  敢。

  或许只有鼎盛时的万历爷有这种魄力,敢真正对这些白皮番鬼亮剑。

  有了父亲的支持,郑茶姑此次胃口也颇大,准备将原来五六十万、六十七万两规模的货物,直接扩大到百万两级别。

  郑一官已经明确表过态,郑家船队将优先供应此次远洋。

  随即便是诸多详细的货物清单。

  徐长青仔细看过之后,点了一袋烟,长长吐出一口浊气。

  郑茶姑还是很敏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