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活路-第2/3页





    何况每日吃喝都是依靠老太太,而老太太每个月也只是靠隔壁的那间小屋子的八块钱租金过活,偶尔还会去拣点废品卖。

    他羞愧难当,心里不是滋味。

    所以,梁成涛找到他的时候,他差点喜极而泣。

    同意!

    必须同意!

    端架子那是不可能的,当场表示,明天就可以上班!

    他二十来岁就在化工系统干,做了三十来年的业务,虽然往来单位要么是供销单位,要要么是国企,没在私营单位做过,可是他信心满满的表示,这个他做的来,毕竟打交道的主体依然是人。

    至于梁成涛让他帮着蛮家里人和左右邻居,他也瞬间明白了为什么。

    看到贴在厂门口的那块宝洁日化的黑色的字牌,笑着道,“这个名字起的不错。”

    了解到这是凌二的创意后,并且凌二还是合伙人后,很认真的夸赞了一番。

    凌二道,“王经理。”

    他称呼的很郑重,“以后销售的事情就交给你管了。”

    “我以前是做氯碱的,日化不是太懂,但是我想这个跟人相处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王祖勋做了一晚上的功课,说起来自然头头是道,“洗衣粉这一块叫什么南有白猫,北有熊猫,国内就这两个大厂家,剩下的海鸥、活力28等属于二线,但是也算是家喻户晓。

    我的意思是咱们属于小厂,得找战略,走农村包围城市,我们可以先从小城镇开始招代理商。”

    凌二听见他这样的话,松了一口气,对方要是再和他提供销单位之类,他真得认真考虑下对方是否适合管理业务工作。

    供销社此刻虽然依然算是比较好的采购单位,但是在凌二看来,已经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在费大力气搭上关系,也是白搭,还是需要脚踏实地,用心自建渠道。

    凌二道,“王经理,以后都靠你了。”

    晚上,梁成涛宴请,连刚刚上任为技术科长的江贤磊都喊上了。

    设备到位、工人到位、印刷包装到位,一袋袋的洗衣服开始打包进纸箱子里,一袋250g,一箱子40袋子,一天下来,居然生产出来100箱,满满当当的堆在厂区的一角。

    凌二不着急,王祖勋也不着急,俩人分头往各个报社跑,拿钱砸广告,广告位不要大,只要个豆腐块,上面写着“宝洁日化生产不伤手的洗衣粉,诚招代理加盟。”

    最后一栏是座机号码和厂地址。

    是王祖勋提议做广告的,而广告词是凌二想的,广告词实在一般,他脑子里倒是有不少的广告创意,奈何无法实践,毕竟连年度春晚都是一股土旮旯味,又能对广告业抱有什么指望呢。

    一切才刚刚起步。

    何况,做广告的目的是要效果。

    在此刻,日化产品的竞争并不激烈,只要有货,就不愁卖。

    既然不愁卖,何必多此一举?

    至于品牌建设,想的就有点多,先活下来再说。

    凌二知道,要不了几年,外资日化就要轰轰烈烈的进中国了,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危机时刻。

    梁成涛却发愁,毕竟连个客户都没有,他干脆从单位请了两天假,现在主要工作是守着电话机,并不时的从自己的通讯录上找上俩个号码,让自己的同学去所在城市的报社去给联系个广告位,然后再让金钟去邮局汇款。

    《经营报》的广告是先上的,在当天便呈现出了效果,从早到晚,接了有十来个电话,可是大多只是咨询,其中有不少居然还是同行。

    等到《农村百事通》的广告登上,居然有人骑摩托车从常熟跑过来,当天便签订了合同,成了日化厂的第一个客户。

    为了纪念开门红,梁成涛把合同裱起来,放进了文件柜里保存起来。

    有了第一个,便有了第二个,第三个,日化厂的产品终于有了销路。

    日化厂不再保留产能,加足马力生产,不过广告依然不能停,广告一停,电话就停了,电话一停,多余的产量就没地方去了。

    月中的时候,梁成涛一咬牙,又加了两条生产线,产量翻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