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回游的鱼



    罗醒了拎着简单的行李走出北京机场的大厅。七月的北京骄阳似火。此刻正是中午,远处阳光下的马路在蒸腾的热浪下颇有些海市蜃楼般的恍惚。正如他此刻的心境,对即将面对的未来颇感彷徨和犹疑。感觉自己像一条回游的鱼,总是难以摆脱惯性驱使。

    罗醒了,男,25岁。1982年生人。北京土著,标准的“大院儿子弟”。罗醒了不愿在父辈地荫蔽下“关注理想,指导人生”,按着既定的轨迹去“成就人生”。在他英俊儒雅的外表下,有着一颗不羁的心。也不能说不羁,确切地说是年轻时的热血澎湃。

    经过一番漫长的斗智斗勇,罗醒了如愿考入了公安大学。但在随后的日子里他过的就不那么轻松了。由于没能让家里的老同志们“如愿”,加之罗醒了小同志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的态度不端正,他再次如愿的被老罗同志扫地出门了。

    罗醒了欢喜于自由空间的拓展,对自己的未来也是多番憧憬。由于还未能完全脱离家里老同志的视线范围,他的斗争也依然还是要继续的,不能有丝毫的放松。罗醒了很是机智的选择了母亲作为突破口,隔三差五的、嬉皮笑脸的和“顽固势力”做周旋。

    虽然“顽固势力”很顽固,但罗醒了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这些就当是成长的烦恼吧。长个儿还有抽筋的时候呢,何况成长了?他虽然有自己的坚持,但父母对于自己的期望,罗醒了在内心也是理解的。这只是“代差”造成的理念冲突,时间会消磨掉彼此之间的罅隙。

    罗醒了决定加快自己的成长速度,所以在校期间学习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虽然他不想承认,但自小受成长环境的熏陶使他的兴趣爱好很广泛,阅历见识也是远超同龄人。他用业余时间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痕迹学在行为心理学中的细分》,并获得了很多专家的认可。

    四年的时间倏忽而过,毕业后的罗醒了没有选择留在北京,而是主动申请分配到了申城。终于再次如愿的脱离了家里老同志们的“持续关注”,成为浦东新区刑警大队的一名一级小警员。从基层干起,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虽然很枯燥,但罗醒了自我感觉很充实、很快乐。成长有阵痛,所以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一年的时间也令罗醒了成熟了不少。其间母亲来了申城几次,絮叨着日常琐事:父母年纪大了,还是回北京吧。这样平时也好有个照顾。罗醒了几次都拒绝了,还没有干出什么成绩就回去继续接受“孵化”,这是自己不能接受。母亲一生气连电话也没有了。

    基层的工作很单调,虽然是刑警,但罗醒了连现场也没出过几次。干的基本都是后勤的活。即使是这样,罗醒了依然感觉很满意。“宝剑锋从磨砺出”,只要自己磨着,就有亮剑的那一天。

    唯一令小罗同志不太满意的地方,就是同事们的口音。喊他名字的时候,什么“信了”‘醒了’、“行了”的,颤音婆娑。“我叫罗醒了。liao----了。三声!了解没!?”

    几次纠正无果后,罗醒了又开始埋怨自己的老爸:“起的什么破名字,醒了醒了的,跟叫早儿似的。就是图个省事。还辩解说什么改革开放了,国家富强了。你儿子的名字听起来跟开放、富强有丁点儿关系没?!我只不过是在你们给我起名字的时候,恰巧睁开了眼!”

    话说有半年没和家里联系了,也不知老爸和老妈最近的身体怎样?罗醒了心里有些嘀咕。老头子是个要面子的人。自己当初违背他的意愿,又几次拒绝了家里的“关注”。他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心里肯定气的不行。要不然依老妈那絮叨的脾气,也不会这么长时间连个电话也没有。是该给家里去个电话了,罗醒了在心里想着。

    凡事不禁念叨。给家里的电话还没打,单位却接到了一份借调函:“北京市公安局“第十三处”,借调罗醒了同志到岗代培。”

    “我就是一个新丁小警员,还借调?这肯定又是老头子搞的所谓特殊关注。”心里虽然抗拒,但罗醒了还是只能无奈的收拾行李回家,回北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