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无题



    说到连坐,蒙军中更为严苛,这也是他们大多能死战的原因之一。

    至于说到人道和公平,在那个时代,在那种背景下,孟九成不会考虑。一切为了胜利,为了军队的坚韧顽强,失败了说什么都没用。

    以步兵对骑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是这样的局面。而要挡住骑兵的冲击,步兵没有钢铁意志,是根本做不到的。

    当然,步兵战胜骑兵的法宝,除了战阵森严外,孟九成认为火器犀利也极重要。

    游牧民族的掠夺和杀戮靠的是他们的武勇和战技,而农耕民族的抵抗和战斗则多要依靠他们的科技和装备。

    火器的进步和使用,在汉民族第一次击败异族统治时,居功至伟,那是朱元璋领导的灭元之战;而提前了数百年,孟九成正在努力使之变为现实,尽管路还远,时间还长。

    为了弥补火器发展的不足,孟九成把偏厢车、松树炮作为过渡,威力虽不足,但却不再是被动挨打,在野战中也有抵挡之力。

    在军队的编制上,孟九成和王忠峰等将领们反复商议,把营设为独立活动的最小单位,每营六百多步兵,一百炮兵和后勤兵,二十名侦察骑兵。每营又配备十辆松树炮炮车,十辆辎重车,十门飞雷炮。

    具体的战法便是当在野外遇到敌人的骑兵时,骑兵负责预警并向友军求援,步兵则就地防御。

    按照军令,宁死不逃,战斗到底,否则军法从事。这样一来,即便因为增援不及而被敌人所歼灭,也要尽可能地多杀伤敌人。而且,这样也避免了在仓促撤退时被骑兵肆意追杀的结局。

    至于为什么要以营为最小单位,也不是谁拍脑袋便决定的,而是结合了将领们实战中的经验,经过反复研究得出的结果。

    一个营约为八百人,可以结成一个相对稳固坚实的方阵,而且这样的人数在行军时不会拉得太长,就地结阵所花的时间也就比较短,能够快速转化成防御阵形。

    红巾军缺乏成建制的骑兵,采取这样的策略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因为骑兵对行军大队的骚扰、突袭是很难被彻底防范的,而始终保持方阵行军又是不可能的。

    孟九成等人都清楚,以营结成的防御阵式不太可能击败大股的骑兵,但败了也要磕掉敌人几颗牙,让敌人付出一定的代价。说白了,就是死也要拉垫背的,要让敌人付出代价。

    “以人换人”,孟九成没有这么说,但思路却正是如此。当然,这也没什么可以被指责的,在综合实力的比拼中,人数也是各种资源之一。

    如果真能达到这个目的,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汉人,又有哪个异族能够抗得住这样的消耗战?

    虽然现在还只是沿着这条路向前走,只能算是迈出了一小步,但步伐是坚定不移的。

    要知道,火枪之所以能淘汰弓箭,并不是射程、精准的优势,而是可以大量爆兵。当火枪兵的训练以一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为周期,便形成了对数年才能苦练出来的弓箭手的碾压之势。而战争中“以人换人”,便成了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战术和办法。

    倚险坚守,挫败了完颜伯德的进攻。这不仅锻炼了部队,有了直面金军的经验,虽然以前也有过,但战斗过程却是不同的;还使完颜伯德收起了骄狂,开始考虑招降的可能,以及红巾军狮子大开口的底气。

    同样,方郭三的败亡,也给孟九成再次敲响了警钟。那就是对骑兵的抄略和奔袭,根据地内的预警和防御系统是否完备,还有什么漏洞和缺陷?虽然不能做到万无一失,但尽量的措施,尽量地减少损失,还是必须的。

    “虽然难防得滴水不漏,但轻骑抄略也有其弱点,攻坚不行、携粮不足,过深侵袭更有被切断后路的危险。”王忠峰对此自有看法,“所以,处处设防既不可能,也大可不必。现在的防御体系尽管还有加强的必要,但却是正确的。”

    交通要道、关隘险地,是红巾军最先修堡筑垒的地方。王忠峰既说正确,也就是坚持重点防守、要地屯兵,而不是平铺防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