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伟大的巧合-第2/4页





    但是其中有两个西方人,比较特殊,一个叫马可波罗,一个叫斯坦因。

    前者将莫高窟和敦煌的瑰丽传到了西方。

    后者,被莫高窟的瑰丽吸引,成为了一个披着文明外衣的强盗。

    光绪二十六年,一个身材短小,相貌平平的道士在莫高窟无意中凿开了一座石窟,从缝隙中射出来的光华,是足以撕裂世界文明的光,可惜,这个叫王圆箓的道士,看不清这道光。

    王圆箓是藏经洞的现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毁了它的‘罪魁’之一。

    王圆箓处于大清最飘摇的时代,在秦地出出生,因为家乡年年灾乱,生活所迫出外谋生,据记载,他干过很多职业,最后流落道敦煌酒泉时拜入一家道观,成为一名道士,后来在敦煌生活的时候,现了莫高窟的瑰丽,又感叹西方极乐世界,以道士身份,留在莫高窟钻研佛法。

    听起来很荒谬,但是能够肯定的是,他不是一个信徒,对于道教还是佛教,他都不是,他应该只是一个希望在信仰中支撑,继续生活下去的小人物而已。

    他修行不是为了解救众生,而是为了活着,所以在打开藏经洞之后,他意识到这里面的东西的重要性,但是他看不懂,藏经洞里的经文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康居文等,横跨一千六百年历史,几十个朝代还有无数高僧学者。

    王道士看不懂这些书,但是他知道,这些书值钱,所以他开始向官方申请经费,来为藏经洞重现修建。

    不过到底是为了修建,还是为了经费,就是仁者见仁了。

    但是当时的大清政府国力空耗,根本无暇顾及这些事情,所以王道士的‘梦想破灭了’,但是给了王圆箓一个‘藏经洞守门人的职位’,于是王圆箓成为了藏经洞的主人。

    守着一个宝藏却不知道如何变现,这是一种巨大的折磨,这种折磨直到被一个叫做斯坦因的西方人。

    这时王圆箓已经守着藏经洞七个年月了,这种折磨,就快要把他逼到绝境了,所以当这个教斯坦因的西方人,拿出一块大洋,并且说自己是玄奘传人的时候,王圆箓让斯坦因进了藏经洞。

    但是王道士时候为了什么房斯坦因进去的,无人知晓。

    王道士是个文盲,没有见识,看不到那道撕裂世界文明的光,但是斯坦因可以,他是学者,是专家,是有着狡猾**诈的商人。

    于是斯坦因又花了几个大洋,买走了一车的经卷。王道士手拿着大洋,看着他们搬运经书的时候,不知道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或欢笑,或犹豫?

    斯坦因将敦煌藏经洞的经书带回西方,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个媳妇都被轰动了,无数学者涌入敦煌,来探索属于华夏远古的神秘,和历史。

    无巧不成书,王道士打开藏经洞的前几天,是八国联军联合制裁大清政府,惩治义和团签约的日子,也是铸就了后来的契机,让大清割地赔款,4.5亿白银的开始。

    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可能压倒整个民族自信和信任的稻草。

    而在这根稻草压下来的前夕,出现了两件事,甲骨文出土,藏经阁出世。

    甲骨文代表是华夏在85oo年前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这个民族在这里生存了最少85oo年,未来也依旧是主人。

    藏经阁出世证明着华夏文化在人类文明历史上的重要和伟大,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遗迹,能够出土如此庞大的经文史记,来真实的还原16oo年甚至更久之前的历史面貌。

    西方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个可能,但是华夏可以,因为华夏从未消失。

    这两样,证明着华夏民族的自信和历史,也预示着,既然祖先可以立足,后人没理由对侵略者卑躬屈膝,我们依旧是主人。

    如果不是巧合,那就是先祖庇佑,降下神迹来为华夏民族铸立起最后一道堡垒,叫做历史,文化和传承的堡垒。

    就算是巧合,那也是伟大的巧合。

    但是很可惜,跟甲骨文不同,我们如果想要去对藏经洞里的经书进行研究,可能要去国外了,因为里面的经书,都已经被卖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