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偷’与‘窃’-第2/3页





    长衫是孔乙己最后的寄托,但是在越剧结尾,孔乙己脱下了这件视若生命的长衫送给了跟他能够谈论风月的女戏子。

    女戏子问“先生,您把这最后一件留给了我,那你还有什么呢?”

    孔乙己答“一件长衫挂残生,乘风归去一身轻松。”

    这是沈正钧先生的原稿,最终孔乙己脱下了这身长衫,这是沈先生作为一个几乎跟孔乙己同一时期,时代的文人经历过时代变迁后的妥协,大彻大悟,放下了执迷。

    但是茅韦涛在四年前改编的时候把结局改了。

    最后穿着破旧长衫宛如风中飘絮的孔乙己站在酒肆中对着那些嘲笑他的客官们笑道。

    “我给大家唱个小曲,换壶酒,行吗?”

    这是属于茅韦涛自己对于‘文化’和‘传统’的理解,她没有沈正钧先生那样的文人风骨,但是却有着新时代‘文化传承者’的变通,就算卑躬屈膝,也要讲这身长衫传下去。

    正是因为这出戏最后的改编,让王耀觉得这跟或者冯小钢和张艺眸等一系列导演们的共鸣之处。

    万分应景。

    朱记者满载而归,带着朱晓霞离开了,王耀还没来得及通知茅韦涛准备排就又被造访的来客打断了。

    “徐大哥?你怎么有空来这儿?”王耀惊讶的看着一身军装的徐守成。

    “小耀,好久不见啊。”徐守成笑着拍了拍王耀的肩膀“启功先生在吗?”

    “还在午睡,出什么事儿了?”王耀问道。

    “有点小事儿。”徐守成笑道“高丽前段时间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有有一件活字印刷术的活字本,然后就闹出了点小矛盾。”

    “活字印刷?”王耀微微挑眉“能有什么矛盾?”

    “他们媒体对外宣称活字印刷术。还有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起源高丽,跟联合国申遗呢。”徐守成笑道。

    “什么年代的活字本?”王耀皱起眉问道。

    “1377年的,还能用。”徐守成笑道。

    “1377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时候是1000年前后不会超过1100年,他们当时还是北宋的附庸国吧。”王耀哑然失笑“脑子进水了?”

    “学术界倒是没有推动,就是媒体开始宣扬,本来咱们也没当回事儿,但是捅到国际上,这影响太不好了。”徐守成笑道。

    “说实话,四大发明都是外国人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华夏吹出来的,带有政治目的的舆论引导,咱们学术界好像都没把这个当回事儿吧,”王耀笑了笑。

    世界四大发明,这个概念是早起的英吉利的汉学家李约瑟提出来的,李约瑟是英吉利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和科学家,同时对于神秘的华夏有着奇特情节。

    修著让全世界学者对当时还处于战乱后落后的新龙国印象的一书。

    其中就将华夏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公众于世,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肯定,但是其实,其中恩格斯,培根,麦都思等伟人都表示了认可。

    但是同时也掀起了第一轮全世界对于华夏文明探究和研究的热潮,全世界大量学者慕名而来,然后在探究华夏古代文明的时候,发现了华夏这个民族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文明传承不断带,带来的凝聚力。

    而且也共同的认证了,华夏是极其聪明的一个人种。

    于是‘华夏文明威胁论’在各个国家盛行起来,也间接的造成了西方文化对华夏的入侵进程。

    但是华夏古代的发明太多了,四大发明被誉为改变人类进程和科学技术的伟大发明,这点在华夏的科研者眼中是值得骄傲的地方,却不是值得吹鼓的地方,因为过度的赞美和吹鼓有捧杀的嫌疑。

    但是为了树立当时华夏文化在国际地位对于老百姓的民族信心,还是讲四大发明过度的吹鼓了一些,但是说实话,在学术界这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

    而且发明权这个东西需要历史考证,四大发明在整个华夏历史文献山个都有记载,也有部分文物存在,所以也证实了华夏确实是最早‘使用’这些东西的文明。

    华夏的学者们谦虚的用‘使用’而没有用发明,就是表达了一种谦虚,毕竟这四大发明是被全世界主流认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