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以史为鉴-第2/2页





    一定要去亲眼验证历史留下的资料,从里面来揣摩思考那段历史,才能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人云亦云,断章取义,听风是雨这种特质,属于心智育不全。

    而且一个心智育完全的人,能够明事理,包容一些自己无法理解的理念,并且保持尊重,同时对于一些人性之恶衍生的东西坚持自己的理念,这样才是有意思的人生。

    如果人生没有独立思考,那跟动物,确实没什么分别。

    张艺眸导演的这个剧本里表现的秦始皇,算是一个比较公正的设定,有着平六国的胸襟,有着大男儿的血型,有着一个帝王的文韬,还有着一个人类的脆弱和心软。

    另外四个主要人物,就是代表着武侠精神的三个侠客,无名,飞雪,残剑,长空。

    无名是第一顺位男主角,是一根串联起剧情的针线,他的设定是一个赵国人,出生后父母被秦军杀害,但是被秦人养大,代表着鲜明的接受两国文化熏陶的混血集成体,成年后知道身世之后,决定刺秦王。

    这个角色让王耀一下子就想到了另外一篇著名历史里的赵氏孤儿,赵武。

    赵武生于春秋战国的晋国,赵氏家族在晋国是第一大家族,后来因为赵武的母亲图谋王位谋反,被晋景公诛灭赵家,屠了赵家满门,刚出生的赵武在晋国另外一位大臣,韩厥的请求下,被晋景公饶了一命。

    赵武在晋国长大,虽然家族被灭,但是依旧感恩晋国,而且赵武明辨是非,知道被灭族的缘由,放弃了复仇,长大后辅佐晋国两代君主,打造了一个中兴的庞大晋国,如果赵武晚死十年,那么秦国估计都难强盛。

    赵武死后三家分晋,晋国一蹶不振,而一生大义在前的赵武,被很多考史学人尊为一个人性典范。

    家仇和国恨之间,真正的明辨是非的讨论和研究。

    另外无名的故事原型应该是取自中的豫让,豫让是春秋时期智国的门客,后来智国被灭,赵国领赵襄子,也就是赵武的后人。

    赵家跟智家以前都是晋国的大家族,两族有旧,再加上智国对赵国的压迫,赵襄子对智国家主智伯十分怨恨,在灭了智国之后,赵襄子用智伯的头盖骨做成饮具,以表饮恨之意。

    豫让是智伯的门客,智国灭了之后,听说赵襄子凌辱智伯尸骨,决心为故主报仇,第一次刺杀失败了,赵襄子钦佩豫让的义气,把他放了。

    第二次为了报仇潜伏到赵襄子身边,豫让用油漆满自己的身体,让皮肤腐烂毁容,有生吞火炭,把嗓子毁掉,在赵襄子又一次出游的时候伏击他,却再次失败。

    豫让再次被捕,被刺杀两次的赵襄子很愤怒,责问豫让,“你本是范家家臣,后来智国灭了范家之后,豫让才侍奉智伯的,为什么不为范家报仇刺杀智伯,反而为了智伯刺杀我?”

    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赵襄子听后再次被感动了,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确实动人,但是两次被放,让豫让也对赵襄子有了一丝敬仰,而且他知道自己快死了,皮肤都烂了,不能为智伯报仇,豫让大哭之后提了一个要求,让赵襄子脱下衣袍,假借刺杀衣袍,假装为智伯报仇了,象征性的刺杀。

    赵襄子脱下衣袍,亲手拿着,豫让几次起身击剑,本来有机会真的杀了赵襄子但是最终没有动手,可能被赵襄子的人品感动,刺破衣袍之后,豫让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遂伏剑自杀。

    豫让的故事在赵国传开,赵国的志士仁人无不为其大义动容,纷纷为其默哀,赵襄子还命人为豫让立传,后来被收录,流传万世。8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