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回杭



    第一百九十一章回杭

    乡音,或者叫做家乡话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迅速拉近两个陌生人的距离感,就算是这个人不是本村人,也会增添很多好感。

    王耀用秦地旬邑县赤道乡富村的家乡话让这些天在村子里几乎每家每户都熟悉了,在加上后来送来的大批东西,和这几天的秦腔表演,让乡亲们把他当成了自家村子的孩子一般。

    王耀要带虎子去外面的消息也在村子里不胫而走,听说了王耀愿意带孩子们出去,而且还学戏上学,每个月还有补贴,所有的老乡都有些心动,有些妇女主动的提起这件事情,似乎有把自己家的孩子介绍给王耀的意图。

    虽然秦地是平原,但是从村子里走出去也是不容易的,外面的生活在电视机里看着丰富多彩,这些从小生长在家乡的大人们吃过苦,也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够走出去。

    毕竟外面有着更广阔的的天地,但是从家乡出去只有两条路,就是高考和打工,出外打工对于现在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还不如在家里种地,于是就剩下高考了。

    但是在现代‘读书无用论’的科普下,很多家长觉得还不如在家种地,自己还能看到,所以就绝了农村孩子出去的两条路。

    而没有见识过外面世界的孩子,小时候也很难对外面的世界感兴趣,等到感兴趣的时候,已经没有出去的能力,因为大多数都已经结婚生子,在家务农了。

    这也是一个怪圈,仅有少数一下家庭,有家长出去过见识过外面的世界才会让孩子奋发读书,走出山村,但是这种几率,确实不大。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虽然有着‘读书无用论’的荼毒,但是电视机的普及还是让很多农村家庭意识到了外面的世界有高楼大厦,光鲜艳丽,所以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生活在那种环境了。

    毕竟农村的日子虽然安逸,但是确实太局限,太小了,望子成龙是每一个父母的期望。

    这也是为什么村子里家家户户现在都把孩子往几十里地以外的县城里送的原因,但是王耀能带着孩子们直接走出去,这让他们看到了一种捷径,而且还有补助,这件事情确实太好了。

    虽然王耀一再的腔调了,自己带出去的孩子,要道十八岁以后才恢复自由,但是还有几家人坚持同意,宁可给王耀钱也要让他们的孩子们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

    在这个村子里一共呆了八天的时间,吕胜和库淑兰大师的剪纸作品完成了。

    这个作品是以库淑兰大师的小红人为主,吕胜为辅剪出来的一个壮阔的招魂堂。

    这种带有巫术迷幻色彩的表现手法让人有一种异样的震撼和壮阔。

    这件艺术品的主线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吕胜和学生们回去剪辑的其他框架,这个作品是用小红人为主线,层层叠加成一个红纸人构建的招魂堂。

    库淑兰大师剪辑的部分是一个异与万万千千红纸人的一个稍微大一些的红纸人,但是这个红纸人最终也将淹没在千千万万的其他一模一样的红纸人中。

    小红人在里面,个体被淹没了,群体的气象成为主体。小红人变成了一个点,在茫茫人海中分辨不出所谓个别来,这些气象却是由每个人凝聚而成。

    吕胜想表达这种,个体和集体之间真正的关系。

    就像是现在所谓的主流和非主流之间的差异,到底是因为主流的数量多现实不出非主流的特色,还是因为非主流的特色早就融入道主流当众变得从众了。

    这个作品还未完成,吕胜说保守估计需要几十万个红纸人才能完成这座招魂堂,王耀可以想象出这副作品的宏大和诡异了。

    东瀛导演的纪律片也拍摄完成了,他一直跟王耀没什么交流,只有偶尔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他会主动询问王耀,因为王耀跟当地村民的关系融洽的像是一家人,他很好奇村子里的一些事物,都会询问王耀。

    管祥林的拍摄也完成了,后面的一天就是跟村子里的其他人喝酒聊天。

    到了离别那一天,库淑兰大师的作品被王耀等人搬上了车,还有大师的家人带着有些村子里送的土特产坐上了大巴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