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宣和二年 二



    钱不够用了,管军饷的高俅也是没有办法,他不敢说铜钱贬值,只能向皇上报告,为了保证西军战力,提高了他们的待遇,这是门面工程,是显我国威必须的,那剩下的禁军厢军怎么办?他们的军饷不够用。

    皇上找一帮文臣商议,这种大事不是高俅一个武将能参与的,朝廷上正副丞相都是大奸臣,还能商量出什么好结果?一个“无知”的政策出炉,“禁军统一规划,防御重点州城,主要指几个京都,东京开封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西京河南府。”

    “厢军体系归入地方州郡,在各自的税收里,有固定一个比例的费用,算作国家的支持,地方厢军从此在州城领饷。”大家看到这里也许感觉不到危险,实际上,上面一二三件事,看起来都是亡国的威胁,却加在一起也比不上这条,一旦地方军队自治,国将不国。

    历史在这个问题上,已经重复了不知多少次,可惜后人还在一次次地犯错,这个政策出台之后,国家的统一便无从说起,我们拿前面提到过的襄州为例,之前新归州的全部部队,四万出头,去攻打两万禁军两万厢军防守的襄州,只有把他们诱出城才能打。

    可是即便诱出来消灭一部分,还要面临相邻的均州,邓州,唐州,随州,郢州的援军,所以当初新归州想了再想,也不敢发起进攻,因为实力差距太大,胜只能小胜,败就是完败。新政策出台之后,两万禁军调走,州衙一算账,只能养活一万八千厢军,再多就得往里面贴钱了,所以襄州一下子降为一万八的厢军驻防。

    这是根据税收来的,比如襄州本月上缴税收七万贯,那么其中的一定比例就是军饷,不够的便由州府,从地方的收益里面贴补,我靠,我是来当官刮地皮的,居然让我往军饷里贴钱,对不起,爷没这个爱好,军饷够多少兵就配多少兵。

    支援邻近州城?你疯了吗?老子的部队只有一万多,去给你帮忙,万一有贼人来攻我的城怎么办?再说,打仗比平时更花钱,还会死人,你不给我拿一个好价钱,我决不出兵。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政策的威力有多么巨大,以前碰都不敢碰的襄州,现在像一个熟透了的桃子,只需费劲伸一下手,便能摘下。

    禁军回收中央,是怎么重新分配的?这时候梁中书就露出峥嵘,不知道他给梁师成下了什么礼,居然让正副相一块向皇上建议,“禁军的分布必须切合实际,应该按照遇敌的几率来分配,西部边境的童贯,保留十万禁军抵抗西夏,东部边境的河间府,太原府,真定府,各配三万禁军。”

    “远离战场的东京西京南京,各驻五万禁军,而突前的北京,必须配以重兵,如此,前线三府一旦告急,从北京开出来的援军才能及时赶到,才能够保住北部防线。”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至少宋徽宗是这么觉得,他稍加考虑,便同意了。

    那梁中书如今控制了多少禁军?整个北宋,到徽宗这一代,禁军总数是67万,常说的80万禁军是前朝的说法,咱们来算一算,西夏前线10万,收复燕云十六州的20万,东北前线三府9万,三大京都15万,一共54万,也就是说大名府此时合法屯兵13万,一跃成为最大的军队集结地。

    细心的朋友这时会问,“一共五件事,第四件都已经国将不国了,那么第五件是什么?”好,我们来说第五件,朝廷此时的主要论题,便是收回燕云,不仅要完整收回,而且要以摧枯拉朽的气势完胜,只有这样才能震慑金国,让他知道在天朝上国面前,自己渺小得如同一只蝼蚁。

    那么问题来了,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得把西军二十万全部拉过来,可是一旦西军全军出动,谁去守御边境,那西夏会不会趁机杀过来,如果没挡住西夏,那收取燕云有何意义?拿人口众多的陕州去换空无人烟的燕云?那不正是挖了东墙补西墙,自欺欺人吗?

    所以聪明的文臣们,想出来一条妙计,这也就是第五件事,立即整军,攻入西夏,一定要把他打疼打怕,最好杀得他们胆寒,这个想法有什么错?没错,只是太不切实际。正是因为这一仗,西军精锐丧失一半,以至于后来童贯按约定去攻辽国,闹出很多笑话,大家想过没?如果西军真的如此不堪,如何敌得过与金国武力相当的西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