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空尘传道



    如此这般情景,李秋野过往几年也不知见了多少回,一如既往,他悄悄走到二人身边,静静坐下听老僧念经讲佛。

    白眉老僧望了一眼李秋野,笑容依旧那般慈祥和蔼,他继续说道:“人体虽小却暗合天地,一人体便是一小宇宙,内中蓄含气息,全在意念之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以大智慧引入修行,亦是成佛之道无量法门。”

    “弟子好生愚昧,初与师父学佛,佛在眼前,学的三载,佛在大殿,而今学佛,佛在西天。”年轻僧人说道。

    老僧听的弟子这般说来,白眉轻扬欣然笑道:“慧根在妙契在,你无半点武学修为,之所以传你上古神卷《苍穹论道》,便是见你这时佛心修为远胜当年我这年岁时。想道癫仙游子,落拓风尘数十载,一日东溪边上见蝶舞,恍然大悟得道。野儒山中客,参修野林一甲子,一日见青芽破土,亦一般的恍然大悟得道。我佛圣祖,菩提树下冥思苦想,一日黎明见天上一颗明星出现,触景会心,终于大彻大悟,入道成佛。古往今来多少圣贤如是,几十年艰苦修道,一日之间大彻大悟,俱在恍然之间,可知恍然大悟是无上境界,是八识田中现真谛根本之道。”

    “恍然大悟,这境界却是好生难得。”

    “天地万象无不解之理,只未得其法。天地大道诸多奥妙之处,每每只在意会不可言传,是要用心去悟的。恍然境界非是一时偶然,是经久岁月孜孜不倦苦苦思索使然。何处不蝶舞、哪日无明星?只是以他们那时的心境,他们眼中所见的,蝶不再是蝶、明星亦不再是明星,而是他们一直苦苦思索因触景会心而得的恍然大悟,如此而已。”

    空尘见跪在地上的二人听完之后似乎在思索,便又说道:“圣者说一滴水四万八千虫,我们能看见什么?圣者说一粒微尘便又是一个另外世界,我们能看见什么?圣者说宇宙深处有黑暗之源存在,吞噬着万千星辰,我们能感觉到什么?圣者说我们所在的这一方天地,在另一世界同时存在,只是现在所处这方天地的人不是你,不是我,现在的你,现在的我,又会出现在另一世界的天地中,我们又能感悟到什么?这一些我们看不见的、感觉不到的佛之所言,听起来是不是玄之又玄?且不说这些让我们匪夷所思的圣者之言,只说那些我们看的见的,群鸟在天空齐飞,为什么在毫无呈兆的情况下能同时转向飞行?地动之前,一些兽畜为什么会先知先觉?生命中如此多的神奇,作何解释?这都说不清道不明,唯用心感应而已。”

    空尘大师见那二人眉头之间似乎皱的更紧了,悠然一笑道:“一修,你一心向佛,只以虔诚之心求悟佛法,你从不过问武学之事,这是你的秉性使然,这也使得你在求法的历程中比别人更拥有了纯净的心灵,是你的优越所在。你有与众不同的灵觉感知和意念控制能力,但是我道中人学佛,又有多少是靠天赋瞑想着就能得道?一修,修行之途,慧根固然重要,但真正的修行者,不因天赋而骄,而以大毅力苦行,若是没有不懈地努力,依然度化无缘。修炼天赋,你固有之,道途磨练,你尚欠缺,要想修悟佛法到那境界,须恒守苦行难行之功德,持善护念之心如月独明,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这样方可早日超拔沉沦脱离苦海。”

    年轻僧人一修这时抬起双眼望向老僧,那双眼瞳深处,清如清潭,洁如圣莲,望着白眉老僧诚恳说道:“苦难修行持之以恒弟子此心有,护念之心未得其法。佛曰:世间最易之事是舍,世间最难之事亦是舍。舍即不争不贪,弟子修行虽浅,不争不贪之心却又何难?为何却说舍是万善之源、得法之源?”

    老僧微笑道:“我徒求佛之心若何?”

    “朝闻道,夕死可矣。为求无上清净道,愿舍此身获至宝。”一修双眼清幽中闪现坚毅、闪现虔诚。

    “若我徒面前有一**圣水,世间只此一**,我徒饮之便可得悟愿为之献身的佛道,可别人饮之亦然,那你是争还是舍?若饮圣水可成长生佛,参破苍穹问可成智圣佛,而二者只能选其一,你又做何取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