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张潮-第3/4页





    而这支东征军由汉、象旄两族士兵组成,共计七千名士兵。这是一次空前激烈的战斗,两军对阵之时,归义军人人置生死于度外,在几场惨烈的厮杀之后,象旄军终于支撑不住。

    象旄军虽然遭到很大的打击,但是毕竟是强悍的敌人,归义军人数少,也没办法一时全部消灭,于是这场残酷的战争足足拉锯了三年。

    经过三年的血战,大雍咸通二年,张潮终于一举攻克了凉州。张潮收复凉州后,即表奏朝廷。于是,咸通四年,大雍王朝复置凉州节度使,统领凉、洮、西、鄯、河、临六州,治所在凉州,由张议潮兼领凉州节度使。从此,河西走廊又畅通无阻。

    在之后的几年时间中,张议潮以瓜州、沙州为根据地,对外征讨,扩大战果,巩固归义军政权对河西的统治。当时,河西地区的形势还是相当复杂。

    南面的还有象旄的河湟部分还在伺机卷土重来。北面的匈然也在觊觎着河西这块富庶之地。东面还有不怀好意的党弗部落。

    张潮在基本没有中央政府军队帮助的情况下,为了抵御周边部族统治者的骚扰、劫掠,仍然进行着非常艰巨的斗争。

    张潮的另一个主要活动就是经营河西地区。内政方面主要是全面恢复中原制度,废部落制,重建大雍前期在这里实行过的郡县制。恢复了相应的一套文书、行政制度。其次,废除象旄时期的户籍、土地、赋税制度。编制新的户籍,制定新的赋税制度。

    归义军户籍,除注明人口情况外,还注明了各户土地亩数与分布情况。针对当时沙州荒田闲地较多的特点,张潮还实行了请田制度,即允许百姓向归义军衙门申请耕种荒田闲地。对于百姓之间自愿对换土地,调整土地位置,官府一般也予以批准。

    在重新登记人口和土地的基础上,张潮还制定了新的赋税制度。其地税主要包括地子、官布和柴草三项。地子完全按亩交纳,纳的是粮食。官布、柴草也是按亩交纳的。这与在象旄统治敦煌时期,实行的是部落——将制和突田制,大雍王朝的通用货币被废除,主要实行的是原始的物物交换,交换的媒介是实物。

    归义军政权建立后,由于货币极度缺乏,人们在买卖、雇工、典当、借贷时仍以麦粟、绢帛、布匹等实物计价。正是由于这一特殊时期货币反而不是普遍的交换媒介,在这种情况下,张潮

    的归义军政权才将大雍赋税制度中应交现钱的那部分税收改为征布或者其他实物。

    与此同时,张潮还在河西地区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同时,在象旄时期被废弛的各项水利设施也被重新运作起来,张潮在河西诸州开挖沟渠,并设立专职水利管理人员,使得河西的农业得到了大发展。

    对辖区内的少数民族,归义军政权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已汉化者编入乡里,与汉人杂居。

    象旄化较深者部分继承象旄制度,仍用部落的形式进行统治,尊重他们的习俗。同时吸收少数民族头面人物参加政权。

    对于具有强大政治、经济、社会势力的佛教,他们首先废除了象旄时期的僧官制度,恢复中原制度。并通过削减寺产限制其依附人口的发展,削弱都僧统的政治经济权力,以后又通过控制僧官的任免权使沙州僧官逐渐依附于世俗政权。

    寺院依附人口的减少导致寺院经济衰落,一些原由寺户上役时从事的工作逐渐被各种租户和雇工所代替,以沙弥为代表的下层僧徒承担的劳务开始增多。经过张潮的努力,河西诸州的各族民众开始和睦的生活在一起,河西走廊也慢慢回复到了往日的繁荣景象。

    咸通八年,张潮在长安留为人质的兄长张潭去世,已经69岁高龄的张义潮离开沙洲,前往长安为质。

    这是张潮兄弟为了表示自己对大雍的忠诚而作出的决定,“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

    张潮入朝后,唐朝授义潮为右神武统军,晋官司徒,职列金吾,并赐给田地宅第,可以说给了他很高的礼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