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秦赵纠葛-第3/3页





    宣太后与秦昭王觉得楼缓的随从绝非等闲之辈,必是赵国的极贵之人来窥秦情。于是,派使者宴请楼缓与这个非凡的随从晚间再到王府作客。使者回报,楼缓同意。晚间,楼缓赴约而不见非凡随从。楼缓说这个随从白日失礼,已被遣回赵国。这更加坚定了宣太后的判断,认定这个人就是赵武灵王,派精骑追逐。精骑一路狂奔,追到边塞也没有见到赵武灵王。守塞之人告诉他们,赵国的使者刚刚离去。宣太后和秦昭王对赵武灵王深窥秦政大感忌惮。

    说实在的,这个事情是个什么概念?

    赵武灵王的果敢、智慧自是不用多说。对秦国来说,你这种身份的人过来,不派遣使者,不递交国书,就这么大大咧咧的躲在后面进来窥伺,这里面的问题往大里面说那是事关国体的大事情,可以说不死不休都是正常的。

    若是国力足够允许,直接开战拿下对方也是理所应当的。

    当然,话说回来,秦昭王也不负赵武灵王如此忌惮,真的是给赵国狠狠的来了一下。

    当时的局面赵国君臣睦、将相和。肥义、楼缓、蔺相如、虞卿、赵胜、赵奢、廉颇、李牧等良相名将辈出。赵国民风剽悍、崇尚气力、慷慨悲凉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故迅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北方军事强国。其崛起度之快,出乎天下人意料之外,足令六国为之侧目。在战国中后期,东方三强相继衰落,秦国之威独步天下之时,赵国时为中流砥柱,其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

    赵国对秦国而言可谓是东出的最大的阻碍,秦赵两国统治集团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外交伐谋是越演越烈。武灵王使秦、完璧归赵与渑池相会等重大外交事件的生,就是秦赵双方相互试探、暗中较劲的真实体现。秦昭襄王威震天下,却受辱于赵国大臣蔺相如并非其心甘情愿,实是迫于赵国实力,不敢造次难、迫不得已耳。这一轮政治外交上的较量,秦国外厉内荏,赵国争锋相对,秦国没有讨得任何便宜。前269年秦派大将胡阳率精兵数万越韩境上党进攻赵国的阏与,反被赵奢所统领的赵军精锐突骑所击败。悲壮惨烈的秦赵长平大战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拉开序幕。

    没错,长平之战就生在秦昭王晚期。

    任用范雎为宰相,白起为将军,在长平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灭亡了周朝和西周国,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对于这个事情,不知道被复活的赵武灵王会有什么想法。

    不过也没什么,他连自己的儿子都没折腾清楚,自己扶持起来的秦王以为是个容易控制的货色,却不想有如此成色也是没啥好说的。8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