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如周朝正(1)



    ***中国的过年习俗究竟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岁末年头祭神、祭祖活动。

    传最早在尧舜时就有了过春节的风俗。

    《尔雅·释天》云“唐虞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由此可知,年的称谓应当是起源于周朝。

    何谓年?《文解字》中言:“年,谷熟也。”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子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

    春秋亦有传曰大有年。

    可见,年最初是庆祝丰收的一种祭祀、欢庆活动。

    西周时,每逢新年,诸侯都要朝见天子,拜贺新年,名曰“朝正”。

    而在此时,周王室权威虽已大不如前,但是依旧会有诸侯前去朝正。

    郑庄公作为周天子的左卿士当然也是其中一员。

    至于郑忽则是被郑庄公给稍带上的。

    或许是郑忽昨天的表现让郑庄公很满意,郑庄公这才决定在此次朝正时带上郑忽。

    郑忽对此自然是欣然应允,他还没见过周天子,这位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虽原主也曾在成周做过质子,但是那些记忆已经很模糊了。

    所以,郑忽此次是存了些见见世面、涨涨见识的心思。

    周历的十月底,气温已经很低了。

    虽谈不上隆冬,却也寒气逼人。

    尤其是行在道路上,呼啸的北风,犹如一把利刃,一刀一刀的划过人的脸皮,让人感到一股彻心的刺痛。

    郑忽好歹贵为一国世子,保暖御寒的衣物自是不缺,虽谈不上受多大的苦,却也依旧感受到了冬的刻骨之寒。

    尤其是在此次前往洛邑朝正的路上。

    从西北一阵一阵追逐而过的北风就未曾停歇。

    光秃秃的树木零散的分布在距道路两侧很远的井田里,干瘪灰白的野草或横尸在路边或在田地里或随风四处飘荡。

    整个旷野之中就惟有郑忽这一行在匆忙的赶路。

    也不知是为何,偏偏在前往朝周的日子遇上这么恶劣的天气。

    郑忽自邓城归郑时,气温虽也不高,但是却未感受到如而今般的寒冷。

    也可能是当时带领着大军,有前军顶风,他在中军感受不深的缘故!

    不过,此时的天确实要比他归郑时来的恶劣。

    站在车上拉了拉头带的裘帽,又紧了紧身着的裘衣,郑忽这才觉得好受点。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贵族冬天大多穿裘衣御寒。

    据传在传中的黄帝时代已出现了裘衣。

    《黄帝出军诀》言:“帝伐蚩尤未克,梦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

    另外还有“伏羲作裘”的法。

    这些传虽不可靠,但并非无稽之谈。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发现了“裘”字。

    到西周时,着裘装已成为贵族冬日常服。

    《诗经》中有多首诗歌提到了这种情况。

    如《国风·豳风·七月》言:“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唐朝学者孔颖达就此注疏:“取狐与狸之皮,为公子之裘,丝麻不足以御寒,故为皮裘以助之。”

    当然裘衣也有很多种。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言:“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贵至貂、狐,贱至羊、麂,值分百等。”

    而郑忽此时身着的正是狐裘。

    比狐裘更好的是貂裘。

    貂裘比狐裘珍贵的原因不仅在于其稀少,还在于“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的出色保暖性能。

    此外,貂皮还有保健作用,《天工开物》称:“眯入目中,拭之即出,所以贵也。”

    貂裘即便是对此时的贵族来,都是个稀罕物什。

    主要原因在于貂本就获之不易,体形又,“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仅成一裘”。

    所以,即便是郑忽这个地主家的儿子也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

    郑庄公倒是有一身貂裘,不过他却从未穿过,而且每次见到那件貂裘,郑庄公都来气。

    至于原因,则要追溯到鲁隐公十一年,也就是两年前,周桓王以苏忿生的十二邑换取郑国四邑的那场换地风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